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吕品
吕品
2010-08-30 11:36
订阅

细胞生物学博士,曾任英国《卫报》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居住在苏格兰爱丁堡 

我看书的范围很杂,主要以非小说类图书为主,并没有特定方向,既关注科学与媒体,又对政治、历史和文化话题有兴趣。因为生活在爱丁堡,所以接触英国的历史文化题材多一些。我选择图书的首要条件,还是写得是否生动好看。一直相信再枯燥的题材,文笔好的作者也能写得引人入胜而又不失深度。 

《D日:争夺诺曼底》(D-Day: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Antony Beevor著 

Viking出版 

2009年是诺曼底登陆65周年,英国军事历史作家 Antony Beevor 出版了这本新作来重述这场战役。其实本书的重点不在D日,登陆行动在几个章节内就已结束,作者详细描述的,是D日之后两个多月内,盟军在诺曼底半岛寻求突破的复杂战况。虽然拥有强大的兵力武器资源,以及绝对的海空优势,但是盟军在面对准备充分、抵抗顽强的德军时,进展缓慢。深受其苦的是当地的法国平民,生命和家园都在遭受灭顶之灾,许多情况下还是盟军的狂轰滥炸所致。盟军一旦突破诺曼底半岛,就很快解放了巴黎,但可以说,诺曼底的平民为整个法国做出了牺牲。

这本著作的好看之处,是既有双方高层的勾心斗角,又有普通士兵亲历的惨烈战况。作者引述了大量第一手史料,材料丰富,叙事条理清晰,读来十分顺畅。

 

《月球直播》(Live From the Moon: Film, Television and the Space Race) 

Michael Allen著 

I.B. Tauris出版 

2009年的另一个重要纪念日是人类登月40周年。有关这段历史的书出了不少,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由伦敦伯克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高级讲师 Michael Allen 写的《月球直播》。他把登月放在美苏太空竞赛、东西方冷战、意识形态宣传战这一框架下进行观察。太空竞赛从1950年代开始,双方从火箭、卫星、载人飞船,一直斗到登月。与苏联的高度保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太空计划的公开性。当时电视机开始普及,于是电视直播成为美国太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了直播登月,美国各大电视网在转播手段上也做了许多突破。而作为直播主角的宇航员们,在最初的抗拒之后,也很快成为主动的表演者。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说出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的名言时,当然知道他的听众不是休斯敦的技术员,而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们。

光是征服太空是不够的,必须让观众“亲眼看到”征服太空的过程。登月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可以浓缩到一幅照片叫做《地球升起》(Earthrise)的照片:在荒凉的月球后方,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中,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一个需要我们小心呵护的地球家园。

《巫毒历史》(Voodoo Histories: The Role of the Conspiracy Theory in Shaping Modern History) 

David Aaronovitch著  

Jonathan Cape出版 

说起登月,这正是《巫毒历史》的作者 David Aaronovitch 写书的原因。在一次外出采访中,他与摄像师之间有一段对话,这位经历丰富、很有逻辑的摄像师,却坚定地相信:美国人的登月是假的。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种阴谋论,并把其中那些流传最广的,从《犹太长老会纪要》,到“911是中情局搞的”,一一进行剖析批判。

不过在去年爱丁堡图书节的讲座上,他承认阴谋论实在是层出不穷,不可能把所有阴谋都去研究一遍。当时最时髦的阴谋论已变成“奥巴马出生证”:有人声称奥巴马不是在美国领土出生,所以没有资格当美国总统。

他指出阴谋论往往符合“一个邪恶而强大的地下组织进行幕后操纵”这么一个框架,这个“邪恶组织”可以随阴谋论者的需要而变动,从教廷、地下教会、犹太人、共产党人、“内部的敌人”,一直到美国政府、或是英国政府。作为一名政治记者,作者的文笔十分犀利,写得生动而有条理。

《逝去的光明》(The Dying Light)  

Henry Porter 著 

Orion出版 

阴谋论有时的确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恐惧和担忧。Henry Porter是英国的杂志编辑和专栏作家,他在去年出版的悬疑小说《逝去的光明》,把故事发生时间设定在不远的将来,主人公无意中发现政府与跨国资本相互勾结的巨大阴谋,因而遭到不明身份者的追杀。书中描绘的英国,看上去却并非天方夜谭,比如书中出现的带摄像头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已经被英国警方用来监视露天集会。在书中是言论自由保障的“议会特权”,竟也在现实中受到了挑战,去年就发生了跨国公司试图使用法庭禁止令压制“议会特权”、阻止负面新闻出现的事件。

 

《伊莉莎白身边的女人》(Elizabeth's Women: The Hidden Story of the Virgin Queen)  

Tracy Borman著 

Jonathan Cape出版 

看这本书之前,最好对都铎王朝的历史有所了解,不过现在相关的电影电视很多,有那么一点基础就够。说到底,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想重复一遍历史,而是在研究伊莉莎白一世的性格形成过程:从她的亲人、长辈、随从,到对手、敌人等,都在她的人生观和处事手腕上留下了印记。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虽然精彩紧凑,有时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但没有对细节添油加醋;虽然有作者的分析推理,但绝非戏说。

 

《英式足球》(Englischer Fussball: A German's View of Our Beautiful Game) 

Raphael Honigstein著 

Yellow Jersey Press出版 

英国人喜欢把足球叫做“beautiful game”,但在这本书的作者Raphael Honigstein眼中,英式足球却一点都谈不上“美”。在英国受崇尚是两种球员:莱因克尔式的“骑士”,或是“扛得住”冲撞的“武士”;不受欢迎的,则是足球“魔术师”或“艺术家”。问题是:为什么?

作者是驻英国的德国记者,对英格兰足球的独特见解,正来自于他局外人的视角。虽然说用文化来论证英式足球,未免有点简单化,但作者的许多论点,确实为理解英国足球理清了头绪。书中的最后一章专门用来解释为什么英国人极为看重的“英德大战”,在德国人眼中并不重要。对足球迷来说,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精彩好书。

《琢磨不透的法国人》(A Certain … Je Ne Sais Quoi: The Ideal Guide to Sounding, Acting and Shrugging Like the French) 

Charles Timoney著 

Penguin出版 

这本小书读起来很让人开心。作者是在法国生活了20年的英国人,对法国人在行为举止风俗文化上的难以琢磨感受颇深,比如见面亲脸颊,是两下还是三下?需要熟悉到什么程度?学问实在太深。于是作为过来人,他写了这本书为我们排疑解惑,他还没忘记拿自己同胞开涮。他说曾向一位英国朋友解释说,公司里的年轻女孩之间上班就要相互亲一轮脸颊,结果她大惊失色:“难道法国女孩上班头件事就是相互亲嘴?” 这本书行文风趣幽默,常让人看得忍俊不禁。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