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虽然因为职业关系偶尔要被迫关注那些宏大的公共问题,但我内心一直有隐匿的冲动和不断往回撤退的趋势,最自由最愉悦的时刻还是找个冷清一点的咖啡馆或一个人读点闲书——也不像早几年那样置身于汗牛充栋的图书馆时会有“怎么读得完”的焦虑——心情好时,还会径直写信给我喜欢的那些真诚、谦逊、博学甚至有一点点忧郁的小众作者们,告诉他们我的读后感;还会逢人就推荐某本我可能差点错过的好书——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书已成为我生命和生活中的一部分。
年岁渐长,加之蜗牛般的阅读速度,我读的非虚构作品远多于虚构作品,但不以为耻。近年不自觉地转向略带朴素问题意识的同主题阅读,开始喜欢一点晚清民国史,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赞赏说“这本书(这篇文章)的史料价值很高”。
《他们的岁月》
彭小莲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3月
2007年因为报道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逝世15周年,循着上海女导演彭小莲的《理想主义的困惑——寻找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我才读到彭小莲为其父母立下的这部传记——其父彭柏山是1950年代党内级别最高的“胡风分子”,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1930年代初入党,后由胡风介绍而成为鲁迅的学生,其中篇《崖边》受鲁迅好评。其母朱微明是前《大公报》记者、1939年入党的新四军战士。
彭小莲指名道姓地批评她认为在“胡风案”中加害过她父亲的人,真真是“一个都不宽恕”。印象最深的是,朱微明居然手抄了10份彭柏山遗作《战争与人民》,总计300多万字,让当时上北影的彭小莲送给周扬、
2008年的
客观而言,彭小莲电影作品的影响力可能不及她的同学田壮壮等人,但只一本《他们的岁月》就足以让我对她崇敬有加。
《少年凯歌》
陈凯歌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尽管陈凯歌在《梅兰芳》2008年年底拍竣后,在一家文学公司操作下出版了新的《我的青春回忆录:陈凯歌自传》(第1部),但我还是喜欢更单纯一些的旧版回忆录,它曾以“我的红卫兵时代”为题于1980年代末在日本出版并走红。不用《梅兰芳》去挽回陈凯歌在《无极》中的失败,也不用《梅兰芳》去提醒我们——这个拍过《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的男人曾经多么才华横溢,《少年凯歌》中对“文革”期间批斗父亲的忏悔足以令我震撼:“我是在试着推倒他的时候发现这个威严强大的父亲原来是脆弱的一个,似乎在这时他变成了真正的父亲”,“如果我更大一点,或许会悟到这件事是可以当成一场戏一样来演的,那样,我会好受得多,可我只有十四岁。但是,在十四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我也很奇怪,当一个孩子当众把自己和父亲一点一点撕碎,听到的仍然是笑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