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知识者未被引爆的命运(3)
流马
2010-08-13 12:56
订阅
 1  |  2  |  3 

本书不仅着力于每个学人的历史命运,还相当专业地描述了他们的学术成就,比如对梁思永殷墟发掘过程的详细介绍,吴金鼎龙山文化发掘过程的叙述等等。中研院史语所的历史功绩在于,真正实现了蔡元培所倡导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学术风范,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任何一段国家命运遭受重大磨难的时刻,都依然静心学术,通过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安阳系列考古发掘、龙山文化发掘、东北考古发掘、蜀国抚琴台的发掘等等),真正确立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学术地位。 

我们常说民国的知识分子空前绝后,到底空前绝后在哪里呢?最近阅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五万字的小册子,写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将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民国成立的六七十年的历史梳理的极为清晰,可读性也极强,重要的是当你阅读之后,居然会觉得他的观点清新逼人。 

大陆学人在奋力摆脱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套子去重新梳理一些历史问题时才发现,原来这些见解在前代学者那里早就有了,我们不过是重新又还原了一遍而已。蒋廷黻学问做的好,却也是一代政治家,曾经做过驻苏联大使,在和苏联建交期间还曾是斯大林和蒋介石的秘密联络人。彼时像蒋廷黻这样的学者从政的例子并不罕见:地质学家翁文灏做到行政院长;胡适长期做驻美大使,一度要竞选总统;朱家骅作为中研院院长还兼任一个省的主席。如果在和平时期,一个有大量优秀学者参与的政府该是怎样一种面貌呢?历史真的是不可以假设! 

1949年以后,我们的历史真的成了一个“断代史”,这个“断”,既是“武断”的断,也是“截断”的断。这一断,断的斩钉截铁,断的是无处话凄凉!很长的历史时期,许许多多曾经存在的人和事就在这一断之间被永久性的遮蔽了。胡适傅斯年等大师“归骨于田横之岛”,延续了一代学术文化的脉搏,没有因为外力而哪怕有片刻的阻断,诚为欣喜;留在大陆的学人却继续承受着政治打击所给予的残酷考验,一切学术传统推倒重来,一切学术价值被粗暴否定,至今未免有新痂未结旧伤未愈的哀伤。多少人失踪?多少人死去?多少人在残缺的余生中苟活?除了我们已经知道名字的,还有多少人的命运仍然在历史的遮蔽中,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般。如果没有像本书作者岳南这样的人,反复去打捞历史的碎片,像考古学家那样去拼凑复原一个个人物,又会有几人知道游寿,几人知道曾昭橘?被人为阻断的学术脉络何时重新接续?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冥冥的召唤,还是那样遥不可及吗? 

 1  |  2  |  3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