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知识者未被引爆的命运(2)
流马
2010-08-13 12:56
订阅
 1  |  2  |  3 

 

这本《中研院那些人和事》角度独特,把中央这一民国时期最高学术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从它的产生北京和发展过程,谈到它的学术精神、运作模式、用人原则,甚至人事纠纷等等,落脚在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人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命运上。在谈到每个人时,则首先从其人作为中研院某身份的角度落笔,突出职业性,再突出人的本来性格,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名为《中研院那些人和事》,其实主要写的是史语所,所以贯穿始终的人物就是身兼史语所所长和中研院总干事的傅斯年。本书最大亮点便是活现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傅斯年这样一个特别的学人形象。这位五四干将,他是中研院的创始人之一,具有强硬霸气的行事风格,高调严谨的学术风范,以及对年轻学人苛刻以致难免怀有偏见的取舍标准,堪称一代“学霸”。 

他可以因为一个人的才华喜欢这个人,给予无私的帮助,也可以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讨厌一个人,而不论其才华高低。比如在史语所的李庄时期,对病中梁思永的额外照顾,专门为梁思永看病申请特别经费,不顾全所人的非议,无非是爱惜人才;又比如对夏鼐的欣赏,夏鼐半路出家学习考古,又是初出茅庐,但是傅斯年认为其才华惊人,将来前途无可限量,对其尤为看重,一进所就给了个副研究员的职位;而第一个发现龙山文化的吴金鼎,虽然学术成就也很高,又是傅斯年的山东老乡,却始终不得傅的待见,进得他门下,却只给一个“技正”的头衔——所谓技正,就是个高级技工吧,不属于科研序列,最终导致吴金鼎负气出走,参军抗日。还有“闽东四才女”之一的游寿,也因为门户之见,呆在傅斯年的手下极为郁闷。 

书中详细分析了傅斯年的性格特征,因为他出身寒门,“少也贱”,所以极为敏感自负,容不得别人对其学问地位的丝毫质疑和挑战,具有“山东响马”、“水浒好汉”的强悍性格,狂妄起来哪怕老校长蔡元培在场也敢胡说八道,曾经连续骂掉两任行政院长,蒋介石都要让其三分。正是因为他这种强悍霸道的性格,加之学问上极深的门户意识,管理上的铁腕手段,成就了史语所一段不可复制的辉煌。 

有关游寿的资料,本书也应该是最全面最生动的。游寿是中国少见的女性考古学大师,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家。年轻时和冰心、林徽因、庐隐并称“闽东四才女”,但最要好的却是东南大学的同门女生曾昭燏。曾昭燏也是难得一见的金石学才女,1949年后滞留大陆,因为有曾国藩这个“屠杀人民的刽子手”的曾祖父,精神压力巨大,在南京灵谷寺跳塔自杀。 

游寿则比她坚强许多,虽然在史语所和傅斯年关系极差,但在1949年以后,还是因为曾在傅手下工作这个所谓的“历史污点”,屡遭批斗。游寿从南京往北,一路流落到山东、黑龙江,精神危机最厉害时,曾上书要求发配西北,“愿以六十余岁羸弱之躯做原子弹爆炸辐射之试验,以明心志”。好在最终躲过了“文革”浩劫,80年代初,重新投入学术研究,一个偶然的机遇,发现并确定了鲜卑族先祖的发源地,从而名动天下。 

 1  |  2  |  3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