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看过老电影《地雷战》的朋友,有多少人怀疑过,那些花样百出的地雷炸弹真的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发明的?这些知识真的是凭空从那些农民的脑子里产生的吗?
我们当然很少在意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抗日战争就是那样打下来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可以发明一切,更遑论一颗小小的地雷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抗日战争另有一副面容,但对于“地雷”来说,这仍然只是宏观历史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技术问题。不过,恰恰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却饱含了对知识分子的巨大遮蔽。在这颗被引爆的地雷的下面,还有更多不为人所知的历史没有被引爆。
据闻,《地雷战》的故事取材于共产党的冀中抗日历史,但地雷技术的提供者却是一帮具有清华大学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并没有因为这些贡献取得信任,反而被作为国民党特务遭到严刑拷打,有的被施以乱石砸死之刑。这段历史掌故和一个叫叶企孙的清华大学物理教授有关联,那个被乱石砸死的人就是他的学生。
叶企孙,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当你读完《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这本书的时候,这个名字将不再陌生,里面专门辟有一章讲他的这段故事。
叶企孙名头不响,但他的学生个个如雷贯耳。还在西南联大时期,他就保送一个刚上大二的学生去美国读物理学博士,这个学生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名字叫李政道;我国23名两弹一星功勋院士名单中,有8名是他的学生,包括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还有四名是他学生的学生。他短暂做过中研院的总干事,1949年以后留在大陆负责清华校务,因为坚持独立自由的学术思想被赶下台,又被诬陷为CC系特务,折磨成幻听官能症,老感觉有电台在控制他,人生末年在中关村沿街乞讨,文革结束的日子默然死去。
掌故和八卦就是历史的细节和血肉,了解的越多,对历史的把握就会越准确。在这本介绍中研院历史的书籍中,你能找到很多类似的秘闻掌故。这里面所呈现的是长久被遮蔽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从什么时候起,民国历史,尤其是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成为一门显学。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近代以降到1949年以前100年的时间里,特别从“五四”以降30年的时间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连续几代人,大师辈出,大德云集。他们的学识人格受人景仰,他们的性格命运耐人寻味。一时间,当垆酒肆,文艺青年们以讲民国名人轶事当做最好谈资。
这无疑是对一个逝去辉煌时代的向往和追慕。一方面,当下的知识分子生活,毋宁说是平庸,无趣和荒芜的,而在此之前一个漫长历史时期,却又充满“被改造”“被洗澡”的苦难和困厄。从辉煌到苦难到平庸,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曲线,而对往日风流的追慕,则形成一种期待。一时间,“太太的客厅”成为一种典型的“民国想象”,但却是最皮毛的部分;民国的知识者对历史的最大贡献绝不会是客厅生活,如果没有学术的大成就,思想的大突破,精神的大自由,这些皮毛也就显得无聊了。所以我们多看一些有民国知识者思想命运的书,了解一下那从辉煌到苦难到平庸的来龙去脉,就总比只谈民国风月要好许多。
- 新知识分子阶层的使命 2010-08-12
- 超越“平凡的善” 2010-08-12
- 知识分子的自身相关 2010-08-09
- 资中筠:重建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担当 2010-07-05
- 列维·斯特劳斯:独行者的离别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