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公民缺位与被高估的国学(4)
来新夏等
2010-08-12 14:19
订阅
 1  |  2  |  3  |  4 

                                                              历史写作和研究都变成了生计
By李宪堂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我们知道,从历史一开始,巫史不分家,史官集团是统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老子任柱下史,就是负责把上天的语言翻译给人间,翻译给臣民。

到了司马迁,承接百家争鸣,奋力一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为我们的历史观开拓了一定的空间。但后来,历史学家成了御用的文人。

新中国建立以后,史学家被纳入体制之内。大家对历史选择了沉默,对现实选择了回避,可以说,我们学术变得越来越庸俗化、琐碎化了,写作历史和研究历史完全成了生计。刘刚和李冬君告诉我们,历史应该怎么写,历史应该怎么读,这是从学术方面的启发。

另外一个意义,就是思想上的意义。这点大家谈得比较少一点,我们知道,历史观一直是权利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有时候我想,为什么那么多著名的学者、那么多有思考能力的思想家,都选择了妥协,这不是人格的问题,而是很大程度说,是在官方确定的历史观面前无话可说了,在“真理”面前,任何个体都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我想,对这种历史观的解构,就是对它合法性的解构,就是对思想解放的打通。我们现在要建立民主法制社会,前提就是要树立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思想资源,我们现在都关注外部,从国外来的传统,自由的、民主的传统,但刘刚和李冬君为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传统,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反省来重新确立自我,确立自己的个体、主体意识。
历史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思想解放的另外一个途径,另外一个向度,而这个向度,我想是他们两个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了。

历史不是过去的事情,历史是在对过去的抗争中呈现出来,是在自我的确认中,被建构出来的,民族自我的真正觉醒必须以个体自我的觉醒为前提,所以历史意识的觉醒,也是个体意识确立的一个途径。

                                                                     寻找历史的微光
By刘刚(自由写作者,《文化的江山》作者)

前面我说了,这本书从师承上,是从来先生、刘先生那儿来的。从几个基本观点上来说,我写这本书之前有出发点,但是想得不是很完整,所以这本书的写法,不是先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我采取一种诗兴的写法写了出来,常常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

基本的出发点还是有,当时我有两个考虑,第一,雷颐老师说到文化中国和王朝中国的问题,我当时写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划分。但是我想到国体问题,中国有没有国体?是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这是我怀疑的。如果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或者近代意义上的国体的话,我落笔的时候,不是把它当做一个国家形态,作为一个国史来写。我不认为王朝史是国史,这是我的一个出发点,我肯定不能从王朝史观往下写。

那么,如果不贴着这个往下写,怎么写?一路写下来后我才总结出来,这是另外一个中国的事,好像跟刘先生讲的中国不相干。那个中国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是的,但那个中国掩盖和扼杀了很多东西,它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中国,是一个王朝史观里的中国。

第二个基本点,是追索“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鲁迅、陈寅恪,他们两个很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的根本点是一致的。

我们的王朝中国、王权主义的文化极其丑恶,如果这种文化真的把所有的东西都覆盖了,我们这些美好的人物从哪里来?像鲁迅、陈寅恪、刘先生、来先生这样的人物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是从王权主义里出来的吗?显然不能把他们归类到那里面,那样我们就在王朝主义里就走不出来了,就永远生活在王朝中国里了。
他们的文化资源不是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而是恰恰相反。一味的西化,使很多知识分子缺的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其在西方的观念面前。

而在国内,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哪里来?一是从天性中来,这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是扼杀不了的,不管王权再怎么大一统,再怎么黑暗,也扼杀不了。

还有一个,就是来自某种历史的传承。这也有自我选择在里面。
即使过去那个王朝中国再怎么铺天盖地,再怎么构造了一个主流控制,哪怕我这个只是星星点点,是要熄灭的微光,我想我写历史,也绝对不写铺天盖地的基本面、主流面,我就写那个微光,那个才是天命之光,那才是历史。王朝的历史,放在现代化的立场来看,该结束了。我们要写人性深处的东西。
一个文明坚持几千年不倒,每个时代都会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的星星之火在燃烧。我这本书就是把这些火花全部集中起来,好像形成一个火炬,到处都是星星之火,使得黑暗都没有了。我就是要点燃这把火。

这本书别的价值不论,多少人同意,多少人反对,我都很高兴,也很欣慰,最重要的,是我自己找到了我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们民间有很多好的东西,在江湖之中、山林之中,还是有自由生长和发展的空间,有王权覆盖不到的地方。我不相信,一种文明体系,人们要活过来,不独立、不自由,怎么活? 

                                                                      (本文内容依据在“中国文化价值重建”座谈会暨《文化的江山》新书发布会上发言整理而成) 

 1  |  2  |  3  |  4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