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公民缺位与被高估的国学(3)
来新夏等
2010-08-12 14:19
订阅
 1  |  2  |  3  |  4 

                                                             中国,神奇但不神圣
By熊培云(青年学者)

刘泽华先生谈到了国学的问题。我实际上对先秦很多哲学非常不熟,但是我一直认为我也在研究国学。我研究的国学是一个名词,是国家,而不是国家的什么。国家的学问是非常糟糕的,刘先生说,国学实际上变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如果什么都能够装也无所谓,但是,事实上它是选择性地装,是90年代作为意识形态替补的一个东西慢慢被激发出来的。
现在的国学也不是包罗万象的东西,而是有选择性的,想怎么装就怎么装。
来先生说在《文化的江山》里发现了美,我也有这种感觉,而且这种美是我们期待的。人类以前的文明史、历史,用马斯洛的话说,人类的历史是说人性坏话的历史。《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特说,我们看人类过往的时候,总是看到在江河上,看到流着血,尸体漂浮,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更美好的东西,就是在河的两岸,有人在建筑房屋,有人在恋爱,有人在生儿育女,有人在谱写诗歌,甚至创造雕塑。

我觉得《文化的江山》,是一个特别好的、大家一直期待、更需要有的东西,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补充。

雷颐老师说,是不是我们要警惕诗化历史呢?其实不用担心,来先生补充得非常好,他们不是对现实的美化,而是对历史叙事的补充,不是说过去有多好。的的确确,我们忽略了我们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一直批判王权,但也看到社会在百折不挠地一直在创造美好的东西,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记录下来。我觉得《文化的江山》就是完成了这项工作。

单少杰老师说的中国的价值判决和事实判决的背离,我也有这种感觉。的确,这个社会特别需要什么的时候,大家就来疾呼。我想到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里提到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看中国的官员,就好像在读卢梭的《忏悔录》,里面总是充满了高尚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这也是价值判决和事实判决的一种背离。

钱穆在《国史大纲》说,对历史应该有一些温情和敬意。刘刚、李冬君就是以温情和敬意来写历史的。

另外插一句,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印度是一篇神圣的土地,我立刻想到,印度出现了很多人,如甘地、特雷撒修女、泰戈尔等。而中国在转型期,总是发生一些特别稀奇古怪的事,我想中国是片神奇的土地,印度是片神圣的土地。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国王的纸都是圣旨,怎么就没有把国家搞得神圣一点呢?最高的东西我们没够着,最低的也没有。因为我们没有底线,我们的社会没有底线,所以什么事都可以发生。

我希望在座的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没有变成一片神圣的土地?
                                                                 余秋雨不如孔乙己
By十年砍柴(青年学者)

我30多岁。我想起小时候在湖南农村生活,那个时代社会控制得特别严,会看到很多残酷的东西,对人性的控制,对人性善良的戕害。但是,也会发现一丝美的东西,比如说一个家族在一起过年的时候,你会发现美的东西。

实际上中国农村,是农民原则和理法原则的混合,兄弟间会因为养父母而打架,这是我们社会上常见的一种形态,但是你会发现,也会有彬彬有礼、孝顺父母、兄弟之间很好的现象。所以我理解,可能两位作者希望历史就是这样,希望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写出来。

雷颐老师说的话我非常赞同,中国确实有很多美,但是不便过于强调,或者做过高的评价。前不久,我写了篇文章骂余秋雨,他给钟山风景区写的那个碑文,是现在庙堂书的一种符号,他写出来的东西,一百年前的孔乙己写得都比他好。所以,基本的东西都不过关,还谈什么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不要把传统的东西估计得过高。

 1  |  2  |  3  |  4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