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我们都在寻根(1)
刘鉴强
2010-08-13 17:25
订阅
 1  |  2  |  3 
问=程明霞 谭旭峰 侯思铭 答=刘鉴强

我们对他们了解不够 

问:西藏的话题,既让人着迷,又非常敏感,它涉及复杂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背景,很难把握。你当初怎么会提起兴趣和勇气写一本西藏题材的书? 

答:我虽然写西藏,其实也不是从政治入手,这也不是我这本书的重点。我像很多人一样,对西藏感兴趣,关心西藏问题,但是我并不懂得西藏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是怎么回事。 

不光我们不懂,西方人其实更不懂,虽然他们跟我们一样对西藏感兴趣。我在国外找过很多关于西藏的书,发现其中大都是关于某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是不能代表广大西藏老百姓的,其实在藏区,老百姓与外在世界是很隔绝的。所以,我就想从一个记者的立场,去了解、探索藏区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去接近和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思想、文化和精神。那地方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写我们国人的真实生活,这没什么敏感的。 

书中确实主要围绕几位藏人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平常生活,但也穿插了大量的西藏历史、藏族文化与佛教知识。你最初的写作规划是怎样的:只是想讲几位普通藏人的故事?还是要借这几个人物来介绍西藏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面貌?  

答:我其实在准备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一些野心的,希望这本书不光写几个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而是借此揭示藏族同胞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其实即便是只写几个人,你要想把他写活了,也必须把他置于整个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就像老外写中国人,如果要写一个中国人从50年代成长到现在的故事,那不谈文革、改革开放是不行的。写任何一个人都要有一个历史坐标,有了这个坐标系,你的人物在哪个坐标点上就会很清晰。 

西藏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与我们汉族人如此不同,如果你写他们的成长却不提及历史文化,就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所以人物和历史背景一定是结合的。我写这些人,并不只是对他们的个人故事感兴趣,也是对整个西藏文化感兴趣,所以你看我在书中选择的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藏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教育和成长背景。 

当然,即便你写上一万个西藏老百姓,也不能说就把这个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写尽了,只写十来个人就更不够了,但起码你可以从这几个人物身上看到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从而凸显他们代表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我最初就是这样安排的,点面结合,既有人物,又有历史坐标。 

问:这个过程中,让你感到最困难的是哪部分工作? 

答:最最困难的其实是这本书的结构。因为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全都是事实,它不是小说,没有任何想象。而且它不是只围绕一两个主角从头到尾讲他们的故事。你看即便《红楼梦》那么庞大的结构、众多的人物,核心也是围绕宝黛钗几个人展开的。而这种非虚构作品,我要选择好多不同的人物来描述这个群体的生活、这个民族的性格,这些人物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各自独立,他们要如何组合在一部完整的作品里?这是我最大的困难。 

比如,书中扎多和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的故事,是可以一气呵成写成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的,这样写起来也会很简单,其他几个人物也可以这样写。但是我不想几个人的故事并列在这本书中,最后成为一本故事集,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点,讲完这个故事然后讲下一个,它构不成一副整体的面貌。但我的小小野心也在于此:就是从几个人看到西藏的整体历史背景、文化背景。 

所以,在书中我写索南达杰的故事,写到他被打死在那里,但仍然让敌人胆寒,不敢靠近,到这里就收笔,开始讲其他人物的故事,然后在书的后半段,在合适的时候再回来把索南达杰的故事讲完。而在给张立宪的《读库》撰稿时,因为只是五万字的故事,就可以把索南达杰的故事完整地抽离出来从头讲到尾,也很震撼人心。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与几万字的文章,结构不可能一样。 

所以我是采用时间线索和精神上的发展——也就是人物对传统的认识和继承——这两条线索,来串起书中人物和故事的。我不能说这种结构是完美的,但我尽力了,希望读者能感受全书整体的气脉与精神,同时不因为人物叙述不断跳动而产生不适。 

问:这本书的结构确实精妙,叙事技巧高超,一个人的故事讲到高潮时戛然而止,开始另一个人物起伏的命运,同时又穿插着宏大的背景——这样的非虚构(Non-fiction)写作其实在英语世界非常多,每年都有不少杰出的非虚构作品出版,但在中国好像比较少。 

答:你说的对,这种写作在中国几乎没有。中国之前的非虚构写作就是所谓的报告文学,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类作品,它基本就是塑造一个人物,结构上很简单。而且有些细节其实是虚构和想象出来的。在很多报告文学作品里,真实性被所谓“本质的真实”这一观念玷污了。 

非虚构文学的力量本来就在于真实性,你把真实性给伤害了,非虚构变成了虚构,那还有什么可信度?还有什么力量?西方有言道:“历史比小说更有趣。”我也认为,真实的生活实际上比虚构更有戏剧性,更能打动人心。你想想,如果《史记》变成了一部虚构小说,那它还有什么价值?对《天珠》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正确而深入的信息。但非虚构文学有天生的缺陷,比如说,作者既要处理比新闻报道更复杂更微妙的人物、事件、情感和思想,又无法像写小说一样随心所欲安排人物命运和故事的叙述,作者无法决定故事何时铺展,何时高潮。不管写作中怎样不方便,作者都不能改变事实的原貌。 

可惜当代中国人好像没有“非虚构”的传统,大家在一切东西上做假,比如统计数据、奶粉、疫苗、新闻和文学。这就令一些好作品尤其显得珍稀,比如刘宾雁的作品,还有卢跃刚的《大国寡民》、钱钢的《唐山大地震》等,都很了不起。但这些作品在结构上与我这本书很不一样,因为这些作品还是围绕某个事件或人物而展开,有一个天然的叙述中心,比如地震这件事本身。而《天珠》里面的人物关系很松散,甚至有些根本没关系,如何以一个合适的结构来展现,就是一个大难题。 

问:西藏的题材其实很热,有套系列小说《藏地密码》,至今都很畅销。你怎么看那套书? 

答:我觉得那是一部跟西藏文化毫无关系的书。 

 1  |  2  |  3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