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政策扩张部分导致国际经济不平衡
张斐斐
2010-10-13 12:32
订阅

记者 张斐斐 全球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Il Houng Lee)日前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除了汇率政策之外,全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部分导致了亚洲巨额的经常帐户盈余,形成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

李一衡及其同事在对过去30年亚洲主要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的研究后发现,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20世纪初国际资本加速向新兴市场大国流动,形成了全球流动性过剩。而资本净流入与储蓄投资顺差两者相汇,使得新兴市场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更加复杂。李一衡强调说,他及其同事的个人研究不代表IMF立场。

研究认为,全球货币政策已广泛地传导至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虽然亚洲主要国家汇率形成机制不同,但是其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强,全球流动性过剩已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出现宽松的货币环境,在亚洲造成储蓄和投资缺口的扩大。

研究发现,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低利率反而会导致亚洲储蓄率的增加,而投资对低利率的反应并不敏感,因此随着全球货币差异的加大,亚洲净储蓄占GDP比例在不断上升,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研究认为,全球货币差异和全球失衡存在反馈循环的关系。首先,全球货币政策与亚洲净储蓄占GDP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亚洲巨额的经常账户盈余要部分归因于全球货币扩张。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的干预,外汇储备释放使大量的美元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也导致美国政府证券的低回报率。最后,大量资本回流国际金融市场反过来又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从而影响亚洲国家国内的货币环境。

李一衡指出,全球为实现再均衡的政策协调需要全球和国内货币政策的再协调。减少全球流动性过剩有利于降低全球失衡。

而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斯蒂格里茨的讲话也印证了李一衡的这一观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斯蒂格里茨日前在出席纽约世界商业论坛时表示,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正在制造混乱,其中尤以美联储为甚。他说美联储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但这些资金并没有变为在美国国内的投资,而银行界在利用这些资金修补仍旧破损的资产负债表,或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率而把现金导入世界其他地方。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