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河:温和通胀已经来到
康怡
20:47
2010-04-25
订阅

记者 康怡 “我认为今年的通货膨胀是属于温和性通货膨胀。”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在4月24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同时他强调,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之一就是要如何防止通货膨胀从轻度向中度或者重度转移。

:国家统计局4月中旬公布了第一季度的经济运动情况, GDP同比增11.9%,略高于市场的预测,CPI同比上涨2.2%,PPI同比上涨5.2%。您如何看待中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式?

马晓河:我认为这次的中国第一季度的增长很特别,为什么?有两个方面,第一,这次中国经济波动发展与过去30年已经不一样。中国的经济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下滑,到08年第四季度达到谷底,然后再用了四个季度达到波峰。回过头看,四个季度到谷底,四个季度到波峰,而过去30年从来没有哪个周期有那么快的完成了下行和上升的过程。

第二是这种上升和下降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下降的时候是三种力量在起作用,上升的时候是一种力量。

经济下降是哪三种力量呢?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下滑的时候是在2008年,因此是外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我不这样认为。中国经济下滑六个季度的下滑第一是由于中国经济本身的周期性,连续五年经济10%以上的增长,到该下的时候一定下;同时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我们宏观调整也正在实行紧缩的政策;同时又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外需在将它往下拉,所以是三种力量在起作用。

但是一种力量将它往上拉,就是内需。从去年的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上升完全是内需。外需都是负增长。今年第一季度情况叫做投资回落趋缓,第二,消费继续回升,第三,外需加快恢复。从数量上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投资对第一季度的GDP贡献6.9%,消费是贡献6.2%,但是出口还是负增长,贡献是负的1.2%。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和在?

马晓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比较多。我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既有短期又有长期。

从短期长期看,第一,我们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后,已经严重不能适应世界新的需求形势,我们生产的外需产品非常多,但是外需又不景气、不确定。这样的情况下,内需也赶不上来,所以我们的产业结构面临的是产能过剩,同时又是高耗能,高投入,结构转变方式难。

第二,我认为是当前比较大的问题是消费怎么样超过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一些。从去年到现在以来,一直呼吁说要加大消费,消费尽管很快,但还是落后于投资。第一季度消费的增速也还是低于投资,这是一个大问题。消费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消费的增长远远低于储蓄的增长。我们的储蓄是坐上了火箭向前走,去年全年消费的增长数是16800亿,但是储蓄增加了13万亿,从经济学上讲,储蓄如果长期都增长较快,最终会转化为投资。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储蓄的增长快于消费,最后转换成投资。 

还有一个问题是通胀预期,我们的通胀预期正在形成或者增加。去年以来,中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超过经济增长,去年M2增长27.7%,GDP增长8.7%,也就是说货币发行增长超过了GDP。货币有两个特性,第一个,水性。凡有市场的,有商品的向外流;第二,黏性。凡是附加值高的,能赚钱的,它就就往上贴,这样的情况下,目前货币正在沿着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一般有几个条件,第一,货币发行是不是超过经济增长;第二,发行后的流通是否畅通。第一季度全国城镇两万户储户调查显示65.6%的居民预期价格要涨。这样情况下,我们如何防止通货膨胀从轻度向中度或者重度转移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 

:根据您的分析,中国的政策在未来三个季度哪些方面还应该加强?哪些方面还应该出新招?

马晓河:大家需要回顾一下我们这几年的政策就可以发现,宏观经济下降的时候,我们的政策力度很高,宏观经济上升的时候也是力度很高的政策。我曾经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我们这次经济上升与下降都与宏观经济强刺激有关。 

下一步中国经济政策如何走?我认为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两会期间中央政策已经明确表态,积极的财政策不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这是个基本基调。在此基调之下,我认为宏观政策还是会有一些变动的。 

总而言之,如果说我们今年通货膨胀是轻度的,那么宏观政策恐怕向中性转移的速度会放慢;如果通货膨胀在继续地向上走,我认为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就会向中性迈向的速度会加快。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