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能源“过剩论”阴影(1)

订阅
2009-11-11
万晓晓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晓晓 当多晶硅和风电产业被列入过剩产能名单后,过去一段时间备受热捧的新能源行业随即被扣上“虚热”的帽子。

以风电设备行业为例,目前中国有70多家设备商,如果其计划产能完全释放,风电行业的年产能将实现3000万-4000万千瓦左右,而目前中国的风电设备市场容量最多只有1000万千瓦左右。

这种潜在的“过剩”给尚处于刚起步阶段的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乱相

中国现在已经是光伏产业最大生产国,占全球总份额从7%到44%。 不过,问题也就是随着繁盛而来。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在5万吨至10万吨,若产能真能实现,足以满足全球多晶硅年需求。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无奈地说:“不论什么行业,只要中国人进入,产能立马上去。”

在风电领域,短短几年内就涌现出近70家风电设备厂商。按照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企业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的说法,“全国的风电市场需求,国内排名前三甲的风电设备企业的产能就够满足了。”

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行业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说,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是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而不是风电行业和光伏行业,这两大新能源行业的部分产业链条出现一定的过剩。“国家支持发展新能源的大方向不会有变化。”

据统计,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水电、风电、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加起来才不过7%。这一水平相对于部分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如德国可再生能源已达到14%,每年风力发电可以满足全国5%的用电需求,法国电力供应的80%来自核能。

长期关注风电领域的德同资本合伙人邵俊说,现在风电大多是低端同质化竞争,有的是买国外技术生产零部件,有的是做一些系统集成,但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公司还很少。

“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而且绝大部分企业都不掌握核心技术,且壁垒不高,我们不倾向于给予它们太高估值,”华夏基金的王亚伟说,“可能在发展初期,拥有先行优势的企业能享受高增长,后来市场虽然规模扩大十倍,而竞争者也多了十倍。”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