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这只是近期温州土地集体流拍的一个缩影。从去年11月底,本轮地产调控趋严,温州开始出现土地流拍,这之后,温州市政府多次修改地块起拍价以使其重新入市,虽应者寥寥,地方政府“变现”的急切心态已不言而喻。
怀同样心态的当然并非温州市一家。本报获悉,一位西安市官员在对当地区县进行工作总结时特地提醒,首先要注意经济金融风险,“从今年开始,贷款将进入集中还贷期,贷款靠什么还?怎么还?这些我们都要尽早考虑、提前统筹,确保资金链不断。”
这边厢是开发商们观望气氛浓厚,那边厢却是地方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投资压力——自2009年“保增长”的气氛鼓动下,无数大干快上式项目在各地涌现,然囿于各种体制因素,地方政府的投资速度、规模一发不可收,一方面,“信贷财政化”已致地方政府下属投融资平台公司积累巨量债务,而同时,大量项目行至中局,后续投资压力庞大。
在一些领域,风险已经显现。本报获悉,陕西省交通厅已向陕西省政府报呈紧急报告,以求协调解决当地正在施工的高速公路资金问题,避免项目中断——项目业主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在过去两年间负债激增,已从2009年年初的320亿增至2010年9月份的750亿元,资产负债比超过87%。
“这些平台公司目前仍拥有很强的信用等级,因为万一出事可以由政府财政‘兜底’。”一位多次参与地方国资公司企业债发行的投行人士说。但谬处恰在于此——地方财政愈来愈依赖土地出让,支出加大已成定局,而地产调控致地方政府收入锐减已可期,风险能就此被挡在地方财政一级吗?当投资大潮退去,有几许人将在沙滩上搁浅?
“不是个问题”的问题
作为民营经济重镇,温州在过去并非是依赖投资拉动的城市。
自2003年以来,全国投资率从40.9%提高至69.9%,浙江投资率维持在43%以上,而温州的投资率从37%下降至2010年的31.8%,其间温州经济年均增速仅12.1%,排到浙江11个地级市末位。在地方官员看来,中央政策针对的是去年全国近70%的投资率,而温州的投资率只有31.8%,比全国、浙江平均投资率分别低了20和10个百分点。
言外之意,温州有充分的理由去搞大投资——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超过万亿,号称“千项万亿”。
对于资金压力,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认为“这不是个问题”。
“不是个问题”的底气源自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掌控权。陈德荣说:“作为政府来说,同样需要运用现代经营城市的理念,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他的算法是,仅仅市十大国资公司手中存量土地有6000亩,以每亩1000万来算总计600亿,以三分之一作为银行资本金,放大一倍有1200亿,这样就1800亿。这还是市一级,县一级还有乡镇中心镇。
然而现实可能并非如此理想。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温州开始出现土地集体流拍,其间温州市政府多次修改土地入市条件,以求在中央政策和市场需求中找到平衡——归根结底以求尽快、尽多变现,但市场响应并不乐观。
3月9日,温州苍南县龙港镇3个商业及住宅地块,因报名单位不足3家而再度流拍,这距离上次拍卖仅仅只有40多天。这3个地块起拍价10亿元,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根据资料,这3个地块位于龙港镇中心区,是未来龙港城市中心区的门户地区,距龙港镇老商业中心约2.2公里,与龙港未来的体育中心和商业中心不足1公里,地块北侧为城市湿地公园,东侧为未来龙港镇的行政及商业中心区。
龙港地块流标是温州今年一季度土地集体流标的一个缩影。
尽管应者寥寥,温州市政府仍希望通过修改土地规划以增加地块对开发商的吸引力——部分地块的规划调整、宣传造势已如火如荼进行中。比如南湖地块规划,平均容积率约1.40,较原规划提高0.33;增加住宅57.42万平方米,减少公共设施4.98万平方米。
此外,仙岩、南湖地块“90/70”硬性标准开始变化,其中南湖4个地块要求“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占总居住面积比重须达到50%以上”。
1 | 2 |
- 地方成中央预算支出单位 专家激辩地方债 03-29
- 发改委拟修订地方政绩考核体系 03-29
- 用保障房控房价与地方土地财政间的悖论 03-29
- 日照市委书记谈地方财政压力 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