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金融危机波及中国拉紧预警网络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程志云 张勇 欧阳晓红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中国已经拉起了预防预警网络,以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
10月4日,在美国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后,中国央行的新闻发言人曾表示,为了避免和减少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央行和有关监管部门已经制定了各项应对预案。
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这场金融危机,将是中国制定《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后的第一次真正的大考。
应急机制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根据已经建立的一套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收集的机构信息每天都会快速汇集到央行整理,并且上报国务院。
2005年,多个监管部门联合制定了 《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预警、金融突发事件的分级、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等8个部分。
此后,央行据此制定了《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试行)》,确立了央行应对金融机构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和内部职责分工,制订了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和应急保障等相关措施。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上述人士称,尽管国内机构受到美国金融海啸波及的损失尚且微小,但伴随着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的传导,一行三会已经在密切监控那些可能产生金融风险的脆弱的边缘。
“从国际上看,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风险预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金融机构出现风险迹象,管理层谨慎性提示风险;第二个层次是金融机构出现资金断流,需要监管者注入流动性;第三个层次就是大规模出现金融机构破产,需要监管者提供存款保险等保护措施。”
“美联储早已经赤膊上阵了。”上述人士称,目前中国监管机构仅仅是处于拉起预防预警网络的第一步。一旦某些机构出现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帮助管理层迅速掌握形势以便于及时解决问题。
目前官方没有公布 《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详情,不过,一些地方政府据此制定的地方预案均明确,央行对各金融监管机构通报的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程度作出评估,并提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本报获得的多份省级预案中,均将 “国际上出现的,已经影响或极有可能影响国内宏观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列为“Ⅰ级事件”,即“特别重大金融突发事件”,并将启动Ⅰ级响应。
监管层反应
一位银监会人士说,目前银监会的主要工作就是紧盯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以及不良贷款率。近期,银监会已经要求各家商业银行上报了其美元债券投资出现风险的情况,并对其贷款进行了压力测试。
前期市场最为担心的是在华外资银行的情况。不过根据通报,在华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2%,拨备覆盖率为207.47%,资本充足率为16.9%。
本报获悉,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也正在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
“总体上,由于保险资金不允许投资境外金融衍生品,此次危机对整个行业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只是个别公司(如平安)由于进行海外投资损失较大。”一位保险业内人士称,在境内的相关结构性理财产品方面,曾有国际投行向保险公司推荐此类产品,但由于保险公司对这种产品较为陌生,没有动心,因此侥幸逃过一劫。
近期外管局没有出台具体的应对举措。一位接近外管局人士说,基本思路或许是“以不变应万变”,稳定汇率、防范风险是第一位的。“其实,只要不抛售美国国债就已经是一种积极的举措了。”
10月8日,央行宣布从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1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证指数第二天微幅下跌0.84%,周五开盘继续大幅下挫。
最敏感的神经或许在股市。
周明剑称:“目前,A股已经成为国内受到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最大也是最为脆弱的投资市场。”
10月5日,证监会宣布,将于近期正式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同日,央行宣布重启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
太平洋证券高级研究员周明剑说,这两项政策构成第二波救市政策的框架,它的主要指向是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从9月16日至今,近一个月里证监会发审委没有召开过发审工作会议,而此前几乎每周至少会举行一次,由此可见新股的审批节奏已近乎暂停。
也有消息表明,证监会亦通过种种渠道向基金管理公司和券商表达稳定股市的精神。
不过,上述人士坦言,证监会的政策能起到多少作用还有待观察。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环,证监会也要配合中央政府的政策节奏。
“在此之后,证监会还有多项措施准备就绪,并根据市场环境择机在今年年底及明年年初陆续推出。”该人士称,这些措施中包括鼓励上市公司大股东回购、加快基金产品和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的审批节奏、暂停新股的IPO审批,甚至包括改革二级市场交易机制 (例如重新恢复T+0交易等)。
分析人士称,尽管金融海啸愈演愈烈,但目前对中国金融体系影响不大,其直接影响(经济损失)有两部分,一是出口;二是国内金融机构海外直接投资;而这部分的损失可以量化,即使全部是做计提减值,也不会超过总量(金融危机损失)的1%。“对中国而言,总体影响主要还是来自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缺乏信心”。
- 欧洲央行行长呼吁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 2008-10-15
- 亚欧首脑齐聚北京“会诊”金融危机 | 2008-10-15
- 乌克兰:禁止提前取款 | 2008-10-15
- 救市显现成效 危机暂时平息 | 2008-10-15
- 房四海:金融危机深化终止全球性失衡 | 2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