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保德报告”勾勒全球经济版图:中国2035年取代美国(1)
网络版专稿 记者 程明霞 2035年的世界将是怎样?
北京取代华盛顿,成为全球的政治中心,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举动都将向北京倾斜。
上海取代纽约,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所有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全球总部都将搬到上海。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将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所有的市场调查都将首先聚焦于中国市场。
中国的股票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并剧烈影响其它股市。——在中国A股市场眼前如此惨淡的情形下,这番景象好象白日梦。
但美国人盖保德(Albert Keidel)坚信这就是2035年的全球经济版图。在其最新完成的一份名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与虚构》(《China’s Economic Rise—Fact and Fiction》)的报告中,盖保德明确预言,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建国时“赶英超美”的热切理想,将在2035年实现。那一年,中国将超越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并在贸易和投资上接过美国的领导棒。
“中国的经济表现显然不是昙花一现”
盖保德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自2004年至今任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供职于美国财政部,任东亚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还曾任世界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
“中国的经济表现显然不是昙花一现。”盖保德报告的开篇第一句话这么说。而这份报告最核心的结论(见链接)就是:中国将以巨大的内需驱动其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能耗、污染、城乡差距、腐败、甚至缓慢的政治体制改革等等,都不会阻碍中国在203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国。
在这份16页的报告中,盖保德不仅提出了鲜有的观点——出口其实并不是中国增长的引擎,真正驱动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是不断扩张的国内消费市场,——而且,盖保德在报告中,将一些普遍认为会成为中国长期持续增长的牵绊因素一一拆解,逐个击破,最后得出了这幅在中国人看来无比光明且清晰的前景。
比如能耗和污染。盖保德认为这是所有迅速发展的国家都必经的路径,尤其对比中国的亚洲近邻来说,中国跟他们走过的发展道路如出一辙,“日本曾在60年代末被OECD评为全球污染最重的地方”。因此,他并不认为能耗和污染会限制中国的持续增长。
比如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盖保德也大加赞赏,他认为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充分锻炼和培养了中国政府管理经济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尤其是SARS很好地考验和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即便现在面临高通胀、高油价等国内国际难题,盖保德也对中国政府掌控局面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再比如中国的腐败。盖保德说中国的腐败状况并不是现在才突然恶化的,而是始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且一直存在至今。既然它这么多年来并没有限制中国创造了增长奇迹,那它在未来应该也不至于伤害中国的增长前景。
盖保德说,其实一直以来中国政府信奉和执行的都不是广受推崇的“亚当·斯密主义”,即政府干预越少越好,依赖“看不见的手”,而是遵循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思想,即政府才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任何国家的发展前景都存在难以预料的因素”
和盖保德一样身在华盛顿的另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吉姆·道恩(James A. Dorn)并不非常赞同盖保德对中国未来前景如此清晰的描述。他说,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发展前景都存在难以预料的因素。
道恩是美国知名智库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的中国问题专员。就盖保德报告接受本报采访时他表示,除非中国放松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严格控制,允许汇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他才会赞同盖保德的乐观预测。
- 美国民众为什么要反对政府救市 | 2008-10-07
- 铁路规划支撑券基增仓铁路股 | 2008-10-07
- 铁路规划支撑券基增仓铁路股 | 2008-10-07
- 用闲置资金持续投资股市 | 2008-10-07
- 用闲置资金持续投资股市 | 200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