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健保改革”观察:工资高,看病比大陆便宜(2)
部分借鉴“台湾经验”
目前,台湾的健保体系面临新一轮财务危机,台湾卫生署正着手进行改革。
据了解,当年进行全民健保改革时,由于担心健保体系会拖累政府财政,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的制度。在改革最初三年,保费收入大于支出,但随着时间推移,支出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财务缺口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财务危机。
而在大陆,医保面临的恰恰相反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有钱不花——医保结余太多的问题,原本应该提高报销比例,花在参保人身上的钱结余比例过高,参保的利益受损。
两者相似的是,医保的收入主要来自参保人、雇主(企业)和政府的补贴。参保的费率也可以适时调整,2002年9月台湾就曾把保险费率由4.25%调整至4.55%,据了解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财务危机。
不过和“钱从哪里来”相比,更大的改革是在“钱如何花”上,即医保的支付层面改革。
据介绍,改革前的支付采取“论量计酬”方式,即实报实销。健保的支付是根据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量、病人用药量、住院天数等。由于计算简便,医生乐意采取这种方式,但是问题很快出现了,即医疗费用飞速上涨。
在台湾,当时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有严格的审查。例如每个月,医院向申报报销项目时,如果审查发现不合格,比如认定医生不应该对一个正常的人使用造影(PET---CT),那不光是要从医疗机构报销费用中扣除28600新台币,还会把所有的费用加起来,然后乘以10甚至100来扣。
但是即使这样的严格审查依然没有减缓医疗费用的增长。这和今天大陆医疗费用上涨,老百姓“看不起病”十分相似。1998年开始,台湾开始按单病种付费,制定药价基准,控制药品价格;同时还探索按病例付费。
2002年,开始推动总额支付制度。据了解,改革的一个大背景还是当时健保体系的财务压力。
总额支付最主要的方式,是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患者、学者多方确定下一年的支付总额。这合理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上涨,缓解了健保的财务危机。但是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费用得到控制,医疗服务质量下降了。
“台湾下一个阶段改革,我们希望能够再提升效率和效果。”钱庆文说。
据悉,台湾医保支付正从过去的实报实销,到按单病种付费,到明年将实施的PPS(诊断相关组预付)。“咱们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走,大家都知道社保这一块也是要求我们医院实行单病种付费。”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11月6日表示。
在梁万年看来,台湾健保管理的重点是支付,支付层面的核心是支付的方式和方法。各种支付方式,在台湾也反映出各有利弊。后付制效率高,但医疗费用控制难;预付制群众满意度低,管理起来更难。
人保部社保所一位专家表示,台湾人工资高,看病花费也比大陆低,医院还能赚钱;而大陆人工资低,门诊费比台湾高,医院还亏损,这显示大陆在某些环节管理上出现问题。
在他看来,台湾全民健保制度的经验,部分值得大陆方面学习和借鉴。
1 | 2 |

- · 传工行30亿入股台湾最大金融控股公司 | 2009-12-03
- · 吉利、奇瑞加强与台湾同业联系 拟在台研发生产 | 2009-11-27
- · 吉利、奇瑞加强与台湾同业联系 拟在台研发生产 | 2009-11-25
- · 并没有看到“明确的医改方向” | 2009-11-25
- · 发改委推进医改 提高诊费降低药价 | 20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