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烂了 炒资败走金乡(2)
种昂
2011-04-16 10:28
订阅
 1  |  2 

如今,暴跌至低谷的白菜价格让炒家们亏得血本无归——因为白菜出库需要扒皮加工、装袋、搬运,每斤成本就要0.11元。存有白菜的冷库主纷纷反映说,白菜炒家们不仅没有了当初的豪言壮语,而且连人影都见不到了。

这些炒家们的资金来源,有的是银行贷款,有的是亲朋集资,有的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血汗钱。如今,眼看着这些白菜贬值、遭舍弃、慢慢烂掉,冷库主们开始发愁了。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替炒家们来收拾残局。

眼看着,库中的白菜一天天腐烂,新蒜大量上市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王炳昌无奈的说道,“即使送也要尽快把冷库清理出来,不能再影响新一年的生意。”

王炳昌还算是幸运的,经过多方联系,他们终于联系到一个沈阳的买主,将库中剩余的400多吨白菜悉数运走。“早些时候,买主还亲自来谈谈白菜收购价格,而现在全部白送,买主连讨价还价的口舌都省了。”王炳昌指着正停在院场里的卡车说道,即使把这些白菜当垃圾处理掉,一车估计也要三千多元的开支。这下好了,出库费、运输费由沈阳的买主来承担,他只需把剩下的烂白菜叶清理掉就行了。

而金乡炒家投资白菜亏损也带来了连锁反应。让冷库主们窝心的是,原本每斤0.13元的存储费用大多是在出库时结清,以往冷库主们总是认为,“反正你的货在我的冷库中放着,不怕你拖欠”。可如今炒家们都不见了踪影,欠下的账款可能永远都无法收回。

眼下,金乡仍有许多冷库主尚有积压的白菜。金乡华盛冷藏贸易公司经理李新平告诉记者,如今他的冷库里仍有数十吨白菜无人认领。眼看着,新蒜上市,冷库要完全腾出,但这些白菜即使雇人搬出、扔掉,每斤也需7分的成本。而且,往哪里扔也是个难题,白菜叶无法施肥,抛至露天荒野也会污染环境。

炒作的根源

正如一位冷库主所说,从2010年底炒家们逃离蒜市误入白菜市场、到今天赔得血本无归,是因为炒家们跟风炒作导致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而这一切根源于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

民间对于大蒜市场一直有着“蒜疯子”的说法,纵观2008年至今的金乡大蒜市场,几乎每年都演绎出“过山车”式的起伏。

目前,金乡县对于每年大蒜的种植面积、产量都有着官方统计。但这些数据只能对于新蒜上市后两个月、从蒜农手中的收购价格起个参考作用。从每年9月到次年5月,大部分时间真正决定大蒜价格波动的则要看库存量、出口量、国内政策、国际形势、销售预期、新老蒜交接预期等因素的变化。而这些信息暂时还没有机构进行及时统计、发布。“农产品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造成了炒家们迥异的判断,导致了一部分人一夜暴富,大部分则血本无归、倾家荡产。”金乡大蒜网创办者李兆芳认为,金乡的大蒜产业已是全球领先,可以左右全球的市场价格,而金乡大蒜的信息产业却严重滞后。

不得已,李兆芳出钱创办网站,自行雇人采集市场信息。他指出,如果有了明晰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炒家们就会形成自己的、偏差不大的判断,投资行为才能更加理性,农产品价格也就很难出现暴涨暴跌的行情。

2011年4月11日,金乡县政府组织成立了大蒜产业信息协会。协会由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一百多名大蒜经纪人、冷库主等各个产业链条的人员共同组成。目前正着手对涉及大蒜的多个指标进行实时的跟踪统计。

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桂华指出,信息不对称极易出现行情被人为操控,加之近年来社会游资争相涌入,从2008年至今连续数年暴涨暴跌的行情已经严重影响整个金乡县域经济以及国内大蒜市场的正常发展。

如今,大蒜已成为金乡支柱产业,大蒜产业面积60万亩,产量60万吨,经营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70%。大蒜不仅改变了60多万金乡人的生活,而且还带动了单县、巨野、嘉祥等7个县市及周边地区的蒜农开始大量种植大蒜、投建冷库。“在社会游资的涌入无法正面阻挡的情况下,如不尽快改变大蒜产业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现状,等到今年5月新蒜上市后必定还会有蒜农、蒜商像今年的白菜投资者一样赔得血本无归。”杨桂华如是说道。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