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核电发展要真正考虑到公众的担心
刘金松
2011-04-06 08:19
订阅

 记者 刘金松 331日,日本东京举行反核电站游行,由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联合会、工会等组织的数百人走上街头,要求东京电力公司立刻废除一切核电站、公开核电站事故所有信息,并对因核泄漏而避难的国民和被辐射者进行赔偿。 

在此之前,德国爆发了20万人的反核大游行,要求关闭17座核电站;在法国、中国台湾地区,反核声浪也在不断上演。 

根据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中国的核电项目审批已经暂停,但长期发展趋势料不会因此而变。但如何平衡核电站建设与民众对安全的担忧,在福岛核电危机后,任务更加艰巨。为此,本网记者专访了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李雁。 

: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的危机不断深入,反对核电的声音也不断增多,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从数据分析上来看,核电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李雁:这个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我觉得核电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面,核电的安全性和它的废料处置的风险,都会成为核电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阻碍,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一点。 

倒不是说其他能源就一定安全,在中国,煤电的污染非常严重,是整个污染的主要源头,中国也需要摆脱对煤炭的依赖,但也不是说,可以把火电和核电进行简单的数据上的对比,核电一旦发生风险,带来的冲击是比较严重的。 

就像日本福岛所激起的公众的担忧。说明大家对核能安全性是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对政府来说,不是去辩解说核能是非常安全。而是要做到公开、透明,特别是现在的核电建设,临近人口密集区,也是中国能源需求比较旺盛的地方。在这些地区,必然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应对恐慌最好的办法是及时的信息透明、公开。 

:这种透明、公开主要是指哪些内容? 

李雁:比如说公众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政府要把保证核电站安全所采取的措施、风险的预估,发生事故的应对措施等告诉公众。让老百姓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及时的信息,这些都是公开透明的一种表现。 

这些信息在关键时刻,对救援也是非常重要的,平时也是增强大家信心的一种手段,现在核电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神秘。越是遮遮掩掩,越是让人感到害怕。 

:风能、太阳能也在大力发展,但目前来看,其在稳定性和效率上不如核能。 

李雁:2020年中国利用非化石能源的比例要占到15%。这么大的蛋糕,如何在核能、太阳能、风能之间划分,这两年会有一个争论和博弈的过程。 

对于风能和太阳能来说,是非常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不稳定性,与此同时,它对电网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些因素造成了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中国的电网,在节能新能源上网方面还是比较滞后的,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从未来的发展中刨除出去,实际上风能和太阳能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十一五”末的时候,对太阳能发展,国家的装机目标是1000多万千瓦,但实际上,今年初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4100万千瓦了,比国家预计的目标,发展快了4倍。这是一个例子,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所带来的影响和动力是巨大的。 

所以目前的投入,决策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要考虑的不光是技术参数的问题,也要考虑到长远的效益、安全系数、环境污染等。 

:中国的核电发展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期,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李雁:中国的核电发展从绝对量上来看,算不上特别快。中国核电的装机容量占到总容量的1%多一点,就算积极发展,2015年,达到4000多万千瓦,2020年,7000多万千瓦甚至8000千瓦,这个数放在整个中国大的盘子里,是非常小的比例。 

但之所以吸引大家这么多的注意力,是因为世界上还在努力投资大规模发展核电的国家很少,中国是一个。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核电的发展要进入一个黄金年代。 

但这里面要考虑能源结构的问题,比如说增加3000多万千瓦的装机,是选择从核电来、从风电来,还是从未来的太阳能来,或是从调整能效来,是有调整的空间的。 

目前在日本发生这个情况,有非常极端的天灾因素,也可能有人为的因素。对中国的决策者来说,如果要建的话,就需要做好相当充分的准备,真正考虑到公众的担心。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