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利明 近年来,重庆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举措,如房产税、民生、发展区域经济等,都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为此,本网记者对3月6日重庆代表团开放日媒体问答采访录音进行了整理(有所删节),希望能够更深入解读重庆的变化。
经济观察报:重庆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甚至有学者和媒体称之为重庆模式,请问怎样理解重庆模式的特点和它的内涵?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又将重点在哪些领域推进创新和探索?
黄奇帆:重庆在按中央的要求探索西部建立开发的高地,西部城乡统筹的发展,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问题解决问题,还没有确定重庆有一个什么模式。第二中央赋予重庆作为城乡统筹的城市,这跟沿海的开放高地就有根本的不同。我们自己要根据西部的特点来进行开放高地的建设。
同样,根据中央的要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民生为导向的发展途径。转变增长方式的核心特征,就是增长方式的目标是为了改善民生,民生本身就成了增长的动力。另外,一边增长的过程中三大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能逐渐缩小,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
按这个要求,最近这两年重庆抓三百万户农户元万元增收,它也可以增加几百亿元农村的GDP;搞公租房,照四千万平方米投资一千亿,让农民工、夹心层、城市的低收入群体能够有比较好的房子居住,也一样拉动GDP;户籍制度改革则拉动了整个城乡统筹的发展。
最近发展微型企业,激励老百姓自我创业。这么一个过程,是草根经济促进民生。按照西方的供应学派理论,更多企业在创业时候会促进供应,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比较良性的循环。
所以,我们感觉,怎么样围绕既改善民生又启动经济,双管齐下最后形成系统,应该就是在落实中央的科学发展观。
经济观察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民生,而且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所有很多的目标都有具体的量化的一个数字,怎么理解这些民生目标?
薄熙来:在西部经济比较薄弱、困难比较多的情况下,怎么来拉动经济,过去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想法——要把经济发展起来、规模做大,挣了钱再去改善民生。一般人往往容易陷入这样一种发展逻辑,但是重庆经过仔细地研究和讨论认为,要改变这种思路。而是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下,就要把民生摆在重中之重,攻坚克难。民生不仅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而且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就是发展经济的动力。
在民生上使得劲越大,花的钱越多,经济生活越加活跃,政府会越有钱,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实际操作的这么两三年,这个思路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有效的。现在重庆有50%以上的财力是直接投向和民生紧紧相关的领域,市委市政府的干部50%的精力是直接投向和民生相关的,甚至是超过50%。这个账算下来,2010年重庆市的市财政增加了49%,GDP增了17.1%,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之下。
我们发展经济不能够仅仅是追求GDP,一定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核心的位置。
如果说西部要有一个长久的、持续的发展,真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起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就必须在这个消费问题上大做文章、做好文章。高度关注民生,摆在首位。
重庆以民生核心内容,制定了民生十条,准备今后三年投三千个亿,集中重庆市有限的财力投向民生,搞民生十条,现在都在一一落实之中。
民生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包括外商投资企业都注意到了。重庆在这些方面又具备了新的投资条件,所以相当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看好重庆,纷至沓来。
总的来说重庆的发展思路,我们把民生摆在重中之重的地方,是把它作为牵头的经济要素,同时注重分配、注重公平。有了这些因素后,不仅能够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社会和谐,增加凝聚力,而且从总体上也减少社会的管理成本,也恰恰能够调动消费。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评判重庆的成绩。“十二五”的重庆又将会又怎样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
薄熙来:我们从来不讲模式,我们现在也不自我评价。但是我们有一个好处,听着好的评价,我们也就听一下就过去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就冒了。听了不好的评价,我们也有精神准备,因为我们从政这么多年,听批评的话都听出茧子来了,没有关系,我也比较迟钝。做地方官,做长了就有这个本领,你要是人家一说什么,就很敏感,就马上不敢干了,缩手缩脚,你就啥事也别想干。认准的就得干,所以我们也不在乎对我们说三道四,你比如唱红打黑,我也知道有一些人说三道四,也有一些人说风凉话。
打黑我触及到那么多人的利益,怎么能有人不说风凉话呢,说就说,我心里想肯定是又触及到什么人的利益了,或者是被一些被打击的人又收买了一些什么人去攻击我们。重庆人也不怕人说三道四。
一定要把我们该做的事情坚定不移、有条不紊地做下去,包括唱红打黑、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确实是看到我们有些妨碍了老百姓利益的,我们也是请朋友们一定提出来,我们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进。
经济观察报:“十二五”当中重庆提出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这个增长极怎么去理解,又怎么去实现,有什么样量化的一些指标?
黄奇帆:增长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就是这个地区的要素、发展的活动,特别的强大,能够对周边地区带来一定的带动力。
薄熙来:这其中有几个概念,有一些数据上看出来,比如出口,重庆出口2007年的时候是十几亿美元,2010年已经达到100多亿美元,到2015年预计达到千亿美元。也就是说在这个短短的几年里面可以上到这几个台阶。利用外资也是攀登了,从10亿美元到去年已经达到60亿美元,然后今年可以达到90亿,甚至可以过百亿美元。
另外走出去对外投资也是上了一个台阶。去年重庆已经对外投资了50亿美元,在这方面过去连沿海也都是很少的。增长极的概念,我们也解放思想了,得多层面来研究。
经济观察报:重庆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把重庆建立成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为什么把这个作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用什么措施提高、衡量居民幸福感?
薄熙来:我的理解,幸福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即使物质上极其丰富,GDP、财政、收入状况再好,也并不一定是幸福感极强的地方。它实际上包含着生活在当地居民的一种精神感受,这种精神感受既有物质的,又有生活的各个层面。物质包括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的上学,也包括他自己就业的状况。同时也包括周围社会治安的状况,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的精神状态等等。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也有感知,也有对未来的那种预测,这种幸福感是多种的因素决定的。
因此像重庆,我们尽管地处西部,但是我相信它完全可以比我们某些发达的地区,使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只要这个地区真正是让大家感觉是走向一个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让更多的市民感知到社会是充满了公平正义,只要党和政府广大干部确确实实能够为他们服务,而且是有办法发现腐败分子并坚决惩治,他们就会觉得有更多的幸福感。当然这种幸福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幸福感并不是说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 抢滩网页游戏 腾讯寻求新增长 2011-04-12
- 印度十年内增加1.81亿人 2011-03-31
- 民生银行当年的那些事 2011-03-30
- 2010年平安净利增长23.9%至179亿元 2011-03-30
- 民生银行去年增利四成半 201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