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记者就曾造访辛金庄的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铁西区万正新园小区。那时,辛金庄刚刚住进楼房。之前,位于东胜区近郊的杨家渠村被整体搬迁上楼,包括辛金庄的130多户农牧民告别了农田、牧场和房屋,住进了用土地置换来的居民小区。
一年多过去,小区的建设日渐成熟,辛金庄也逐渐习惯了楼房的生活。如今,万正新园的小区成为鄂尔多斯市大型经济适用住宅区之一,总建筑面积近42万平方米,已经安置了约3500余拆迁户。
当然,76岁的辛金庄的幸福感,不止源于居住环境的变化,东胜铁西区的土地置换,不仅让他拥有了财富,也深刻改变了全家的生活。
一拆而富
位于东胜区西郊的杨家渠村,原来是沟梁交错的高原地貌,梁上耕作,沟里放牧,辛金庄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
近十年,伴随着煤炭的开采,鄂尔多斯的经济一飞冲天,老城东胜步入了快速的城市化轨道,城市开发倏然加速。杨家渠村,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被铲平、沟被填实,土地不种庄稼不放牧,“种上了”成片的高楼。
一开始,杨家渠的农牧民,对搬迁上楼是颇为抵触的。种了一辈子地,突然离开田地和羊群,有些无所适从。首批搬迁上楼的农牧民,也曾与当地政府经历了一番你来我往的补偿安置拉锯战。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鄂尔多斯地广人稀,农牧民人均土地面积广大。东胜区近郊的农牧民,人均可达6亩,稍远的地方,人均便能达到几十亩,大户之家拥有上百亩土地并非稀罕事儿。
而当地政府充足的财力,也保证了征地补偿款的及时到位。在这里,土地征收容易出现共赢的局面。在东胜区、康巴什新区等地,每个失地农民从征地、安置等方面,获益都在100万元以上。
有了一期征地拆迁的示范,到了第二期拆迁时,杨家渠村基本实现了平稳过度。辛金庄跟着大部分人,先征了地,后拆了房,永远告别了庄稼营生。
按照当时的补偿安置方案,满18周岁的村民,每人便可以得到无偿安置的130平方米的住房,超出部分按优惠的市场价格来购买。
辛金庄是个精明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买了房子。辛金庄自己要了两套房子,一套90平方米,一套75平方米;辛金庄的儿子,要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女儿也要了两套房子,一套100平方米,一套也是75平方米;5套房子多出来的近90平方米,再用优惠的价格2000元/平方米来购买。
当然,除了房子,还有一笔不菲的安置费,得益于老辛一辈子的勤劳,地上附着物和树苗等补偿,加起来也不少。此外,村集体荒地的补偿,是统一征收后按每家的人头来分钱。林林总总算下来,辛金庄一家祖孙三代9口人,一共补偿了近500万元,按人头平均来算,每人50多万,辛金庄立即成了杨家渠令人羡慕的富裕之家,真正的一拆即富。
现在,辛金庄和老伴儿住着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两套小面积的房子,都用来出租,一年的租金有两万多,每个月还各领586元的养老金。家里买了两辆小轿车,儿媳妇和女儿各开一辆,问起啥牌子,辛金庄还不好意思的说,“不贵,都是20多万的车。”
从农民到市民
几年之间过上了好日子,让辛金庄充满了感恩之情。他的家,也成为鄂尔多斯因土地置换受益的典型示范户,2009年10月18日,家里还迎来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造访,让辛金庄成了远近的名人。
搬迁之前,辛金庄家有50多亩耕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干旱缺水的鄂尔多斯高原,农牧民们广种薄收。碰上好年景,一年辛苦下来,落个千把块就算不错了。大多数时候,家里没什么余钱,生活刚过温饱线,供儿女上学都很吃力。
不过,从身份上说,辛金庄现在还是农民。尽管知道迟早要转成城镇户口,但辛金庄还挺想保留农民身份。不止是这份留恋,还有些切身的实惠。
得益于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资源,东胜区的农牧民们每年都享受政府的煤炭补助,不仅有现金的补贴,还有可以领取煤炭的煤票。而村里上了75岁的老人,当地的政府办事处,每年还给发放600元钱的生活补助。
“转不转是国家的事儿,眼下来看,我们不转倒是更好些。这些补助,转了市民户口就得取消了吧。”辛金庄担心。
新园小区里也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聘请了物业公司,享受了现代化的物业服务。不过,睡惯了热炕头的辛金庄,却在自己的大卧室里,用一半的面积盘了个大炕,这是在装修房子的时候,辛金庄自己动手盘的,灶台设在厨房里。这不是辛金庄的发明创造,杨家渠村的村民,上了岁数的,多数都在楼房里盘了炕,这虽然和现代居住方式不搭调,却在上楼的农民中流行开来。
旧有的习惯,仍在上楼的农民们中有所保留。据说,刚一开始。还有些农民不习惯在自己家里上厕所,差一点儿在小区内建个公共厕所。
富裕的烦恼
有钱了怎么办呢?像当地大多数人一样,辛金庄把大量余钱放了贷。
在近年来高涨的煤矿淘金潮中,东胜民间融资的活跃程度令人难以想象。鄂尔多斯市金融监管部门曾估计,在东胜区,民间放贷规模达300多亿元。
农牧民们把手里的闲散资金放入典当行或投资公司,然后按月、按季度或者按年领取利息。月息普遍为2分,高的甚至达到2分5厘,典当行则用约3分的月息再把这些资金放出去。算下来,10万元每年可稳收利息2.4万元。
去年,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频出大案。在已被破获的石小红非法集资案中,一些亏掉“压箱底儿”的钱的人,就是农民。辛金庄也听说了,但自己不懂炒股,也没什么买卖去经营,只好还用来借贷。不过,他认为自己托付借贷的亲戚,是个可靠的人。
辛金庄是个闲不住的人,70多岁了,身体却还硬朗,本想再找点儿活干,但这个年龄,哪里还能要呢,每日照料孙子和外孙,便是他的工作。但让辛金庄遗憾的是,原来村里的好些年轻人,有现成的工作,也不好好做。更看不惯的是,很多人有钱了沉不住气,整日游手好闲,铺张浪费,相互攀比花钱消费。
“你说30万的车就挺好了,还要开100万的车,这么花咋行呢?”辛金庄所言不虚,新园小区里停靠的车,宝马、奔驰一类的豪车比比皆是。
眼下,辛金庄最发愁的,也是儿女的工作问题。儿子女儿都很老实本分,就是寻不着个好工作。
铁西区管委会安置办原打算给村里每户农民提供30平方米的门面房用地,建起来后,可用于村民的就业,但最终这个地没有批下来。去年,这项补偿措施折成了12万现金,又发到了自己手里。虽然又落了笔钱,但想借此就业的打算,也落空了。
如今,儿子在东胜区车管所上班,但是个临时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女儿生了孩子之后,至今还没工作。虽说眼下生活富裕,不在乎那点儿收入。但辛金庄担心,这么吃老本儿,终究不行。儿子女儿要有个正经事情做,才感觉踏实些。
- 传花都、增城负责人被调查 广州土地反腐浮出水面 2011-04-14
- 星河湾鄂尔多斯图谋100亿 2011-04-13
- 财政部国土部5月摸底地方土地出让收支 2011-04-11
- “天价墓”是怎样造出来的 2011-04-11
- 民企自有土地:建“公租房”还是“集体宿舍”? 201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