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勇 12月2日,此前发布“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5年内大约被低估7%”的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徐奇渊在国家统计局信息网上发表文章称,经过与多位业内学者和国家统计局、基层调查队等相关人士交流,对原文的估计方法进行了反思,承认此前做出的推断缺乏依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科学立场要严谨。国家发布的CPI数据是经过统计工作人员在各地采集数据,严密计算出来,并非一人说了算。
徐奇渊在《对CPI指数讨论的回顾与评述》一文中,对其11月9日发表的《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幡动?》引发的讨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徐奇渊称,自己在此前《幡动》一文所用的估计方法方面存在两个方面问题。首先在样本期较长的情况下,权重的年度微调对截距项估计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比或环比指数,只精确到小数点第1位,在12个月的样本期内,短期中解释变量变异性相当小,数据的微缺性使估计结果表现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从而使估计结果对公布数据的误差异常敏感,造成数据的微缺性对估计结果有很大影响。他坦言,基于以上原因均对截距项的估计结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故做出的推断缺乏依据。
另外,徐奇渊表示,自己再次采用按照“城市和农村消费支出金额”加权计算的方法,对全国CPI、城市CPI和农村CPI进行回归估计,“结果验证了全国CPI数据确系基于城市和农村CPI的准确计算得到。”
徐奇渊在文中最后表示,通过同国家统计局总局、基层调查队等相关人士的交流,自己受益匪浅,并向他们致谢。
11月9日,徐奇渊这份名为《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幡动?》的文章指出,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随即引发各界关注。当天,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撰写《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一文予以回应。
- 经济增长与民生目标 关键还看CPI 2011-02-28
- CPI掩盖通货膨胀 2011-02-24
- CPI为什么没有破五 2011-02-19
- CPI为什么没有破五 2011-02-18
- 请国家统计局公开CPI权重以解民惑 201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