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打破“铁饭碗”摘掉“乌纱帽”
杨兴云
2010-10-27 12:07
订阅

记者 杨兴云 日前,在深圳大学举行的聘任仪式上,349名教授级正高级职称人员从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手中接过聘任书。至此,酝酿5年之久的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终于尘埃落定。

这个以打破教师“铁饭碗”和学校领导干部“去官化”为标志的改革,曾经原来诸多争议和质疑。有分析人士表示,在目前教育系统及包括深圳市在内的地方政府行政架构尚未改变的情况下,深大的改革究竟能否显示出改革的原本意义,结果尚待检验。

“这次聘任大会不是作秀,而是深大改革最核心的一步。” 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表示。他认为,改革的意义,首先是将过去的国家干部转化为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打破以往大学教授“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铁饭碗”,其次是理清了三类人员的关系,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得非常清楚,今后不再混淆。最后,学校在受聘期限上设置了长聘、固定聘和短聘等,引进了激励和退出机制。

深大党委书记江潭瑜认为,深大人事改革的创新性,一方面体现在岗位设置上,学校设置教师、技术、管理三大岗位类别,对全体教职员工依岗聘任、分类管理;另一方面体现在绩效工资的设定上,学校拟将政府规定的绩效工资占基础工资 的30%变为占45%,以加大工资的弹性,增强激励效果。

“人事管理制度是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核心,深大还将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科研工作;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制定深圳大学条例;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江潭瑜说。

事实上,关于此次改革,深大教师们的反应,远没有去年酝酿改革方案时来得激烈。管理学院一位年近6旬的教授表示,大家对改革之后面临的压力及风险已经习惯了,反正到自己这个年龄,干不了,退休就完事了。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深大管理学院资深教授表示,尽管他认为改革比不改革好,早改革比晚改革好,深入的改革比表面的改革好,但是,由于深大此次改革仍然遗留下一个过去体制的“尾巴”,他对改革的前景只能表示“审慎乐观”。

他认为,由于没能彻底跳出“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窠臼,以深大的现状,下一步能否在真正意义上调动作为骨干队伍的年轻教师的积极性,才是问题所在。

据他了解,由于实行新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教师的“铁饭碗”,一些原来准备选择深圳工作的人才已经打了“退堂鼓”。“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还被即将在深圳建立的以“国际一流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南方科技大学吸引,人心思动。”他说。

事实上,深圳大学此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在全校实行全员聘用制度。所有的教职员工不再具有传统意义的国家干部身份,而全部转变为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学校管理只有岗位的差别,不再有干部、工人、正式工、临时工的身份差别。所有聘用人员分为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大类,其中管理人员比以前减少一半。

新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实施之后,除了教师的“铁饭碗”被彻底打破之外,另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深圳大学中层领导(院长、书记、副院长等)以下,将取消行政级别,换句话说,深大今后将再无处级、科级干部,取而代之的是三级、二级、一级职员等职位。

据悉,截至目前,深圳大学此次改革已有2400人向校方提出签约申请,占应签约人数的99.83%,只有四人尚未按照校方要求提出聘任申请。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