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与飙地共生 上海单边调控效果难料(1)
陈哲
2010-10-26 07:12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中央二次调控的风头刚至,被视作国内房地产标杆城市的上海随即拿出了十二条细则,并被国内一些城市所效仿。此次调控,上海似乎正担任着榜样的角色。

另一方面,包括上海在内的诸多城市,均未对土地供应体系作出任何的调整。

一面用行政力量扼住需求,一面放任土地价格的飙升,在保障基本住房需求方面的机制建立上,却迟迟难见成效。这种“割韭菜”式的手法,能否实现真正的有效调控呢?

又见限购令

10月7日,上海鲜见地在中央政府调控政策发布后迅速出台了楼市调控细则,除了沿用国家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以外,还包括每户家庭限购一套房、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缩短动迁房上市时间等规定。

对于迟来的上海细则,浦东发展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战军的评价是,“有限(限购)、有压(压价)、有松(提前上市)、有保(保障住房),相对比较全面。”

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住房政策并不是上海首创,在此之前,北京、深圳、厦门都已推出此类政策。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杰认为,不论限购还是税收,调控政策不能光靠抑制需求,还需要供应量的配合。否则这个调控又将变成短期见效、中期失灵。

与此同时,为了限制短期房价数据的飙升,当地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商品房入市的手段。例如对高价楼盘签售合同数量的限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为了避免豪宅集中成交引起全市均价大幅拉升,相关政府部门先是严格控制高端楼盘的预售管理,而后要求星河湾等项目放慢网签速度,一天只能网上登记不超过5套,少量多批纳入全市均价。

飙升的“面粉价”

就在貌似“全面、严格”的调控细则出台一周后,上海浦东一宗商住用地以10500元的楼面地价成交,溢价率高达328%。

一家上海本土中型房企高管告诉本报,“看到新政后的土地还是能够拍到这样的溢价率,看来今年很难在上海拿到合适的地块。”由于近年来上海土地价格的飙升,这家上海公司已经将发展重心放到了外围城市。

自2009年初,上海市的土地价格一直处于上行通道。即便是在2010年4月的大规模调控和当地供地规模放大的情形下,地价一直坚挺。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土地成交额达114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成交金额。单是9月末,上海12幅土地成交金额就逾200亿。截至9月初,广州、北京和深圳分别仅完成年度计划的18%、26%和33%,而上海的这一比例,已经达到74%。

 1  |  2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