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此前不久发布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则规定,12月底之前,中部各省要完成《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方案,并开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与其他五省相对明确的发展主题不同,河南的发展思路,在将区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诉求下,依然摇摆不定。日前,由河南省发改委向河南省主要领导汇报的 《关于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初步设想》,并未获得最终确认,尚处于“带回去研究”阶段。
在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方面,已经两次铩羽而归的河南,如何找准定位,还存在众多不确定性。
“沿陇兰经济带”利用乏力
随《实施意见》一起下发的,还有《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苗长虹认为,“两个 ‘意见’一同下发,更加凸显了城市群发展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但在关于“重点地区发展”的描述中,苗长虹还是发现了河南与其他省份的不同。
对其他几个省份的发展要求分别是 “落实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和相关规划;实施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提到河南的时候,却变成了“抓紧研究中原城市群发展有关问题”。
苗长虹认为,这一表述传达的一个重要政策信息是,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其发展的重大题材已经比较明确,而河南,其发展的重大题材还处于“抓紧研究”的模糊状态。
河南省内部,“中原城市群”正在努力升级为“中原经济区”,其覆盖的范围也将从原来的9个地市扩大到全省。不过,河南的这一诉求并没有在国家的宏观规划中体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了“两纵两横”经济带。“两横”分别是指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作为两大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武汉和郑州可谓是占据了先机。
但在对这一机遇的利用上,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湖北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上,打的是“长江经济带”这一黄金招牌,使武汉在中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地位的基础上,大大强化了其“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
而河南在郑州和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上,却没有很好地研究和利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早已明确且与河南省最为密切相关的 “沿陇兰经济带”这一战略。
河南中原经济区仍然在为寻找升级为国家战略的支点而努力。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认为,两个 “意见”均把城镇化对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应从国家战略视角审视推动城镇化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紧迫任务。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认为,作为后发地区,河南没必要再沿着沿海的“先发展小城镇,待工业化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发展大城市”的城镇化道路再走一遭。在他看来,河南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镇化道路。
郑州怎么办
《实施意见》发布前两天,《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规划中对郑州的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其中,关于“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立即成为当地媒体报道的重点。作为曾经和武汉上演过中部崛起龙头之争的城市,郑州急需获得认可的急切心情可见一斑。
2010年3月份,《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其在中部的功能定位由以往的“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上升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在中部的龙头地位获国家确认。
对于武汉在中部地位的提升,河南方面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据河南省政研室巡视员王永苏透露,春节前后,河南省内部就曾组织召开多次会议,重点即是研究郑州的城市定位和河南的区域经济如何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当时河南省领导说的很明确,“武汉将要获批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郑州怎么办?”
此次规划中,关于将郑州定位为“重要中心城市”的批复,民间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中部双中心”战略。不过对这一所谓的“中心城市”名分,却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每个城市都希望成为中心,但所谓的中心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还要看城市的综合实力及对周边的带动辐射作用。王永苏也认为,更务实的做法是,“下工夫把郑州做大做强”。
做强郑州,不仅是河南参与全国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即便在河南内部,郑州的首位度不足,也一直是备受诟病的短板。
河南省统计科研所所长金美江认为,“郑州作为中心城市,其首位度不够,最终影响了城市圈各个城市之间的协作。”她举例说,在长三角经济圈,上海的核心地位无人能比,因此在产业定位上,都自觉以上海为核心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1 | 2 |
- 【记者手记】蜱虫致命 河南当地村民并未警觉 2010-09-14
- 河南蜱虫中毒事件共造成18例死亡 2010-09-09
- 河南商城县多人被毒虫咬死 疫情引发村民恐慌 2010-09-08
- 郑州中小学建设计划打折扣 开学报名频爆棚 2010-09-08
- 河南农业厅挪用446万食品安全专款建办公楼 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