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金松 7月20日上午,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发改委、社科院共同主办的“全省理论界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在郑州举行,如何推动河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是本次会议的主题。
这是最近一个多月以来,由河南省不同部门组织的第五次类似主题会议。每周一次的研讨频率背后,是河南其日益塌陷的政策洼地的严峻现实。在中部六省中,未获得国家战略规划垂青的只剩下河南。
与以往此类会议大多闭门举办不同,7月9日胡锦涛书记在河南连续三天考察之后,河南方面对即将推出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构想,开始变得高调起来。据一位参与中原经济区规划制定的专家透露,目前各个分项规划的编制已经接近尾声,有望在8月上旬完成初稿。
政策洼地
曾经的中部塌陷,如今却变成了河南塌陷。2005年中部概念最早提出之时,河南一度和湖北上演过中部崛起龙头之争,如今同一战壕的兄弟却纷纷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抢得先机,河南明显落后了。
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此前后,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已经分别获得了不同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试验区或产业带。
“围着河南转了一圈,就是没河南。”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新的不均衡,正在制约河南的发展。他最早参与了中原城市群的研究,由其和河南省发改委联合编制的“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设想”第一次将城市群的形式推向了河南省发展的战略层面。在当时,提出城市群概念的只有几个沿海地区。
中原城市群涵盖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的9个,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的经济圈。根据当时编制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要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和协调发展,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的规划,被寄予了厚望,据一位参与“首次中原城市群市长工作联席会议”的人士回忆,“大家发言时都很激动,感觉到河南发展的机遇真的来了”。
但在随后参与申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竞争中,中原城市群却铩羽而归。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河南省以郑汴一体化和中原城市群为载体,两次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均未获批。随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别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当地官员则认为,河南之所以未能申报成功,还是重点不突出,没有找到打动中央政府的核心点。在他看来,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国家对河南的定位有关,国家一直从战略角度强调粮食的安全问题,把河南省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地,对河南省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深层次上考虑得不够。
2010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河南省政府即组织了60多名专家集中攻关,开始了第三次将河南区域发展规划升格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努力,大中原经济区概念随之浮出水面。
寻找切入点
大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城市群的升级版,目前官方的说法是大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18地市,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城镇体系架构。
“一极”即指郑汴新区,也即核心层,将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两圈”即通过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建设,在河南省内形成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
除郑州和开封以外的7个中原城市群城市组成紧密层,辐射层包括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周边9个省辖市。
据一位参与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的人士透露,这也许并不是最终的架构,也可能会将周边省份的一些靠近河南的城市也涵盖进来,形成一个拥有44个城市、1.7亿人口的超级城市群。
1 | 2 |
- “逃跑书记”早被发现 政府遮丑封锁消息 2010-09-01
- 河南一医院参与倒卖胎盘10年之久受罚 2010-09-01
- 河南省安阳市失踪市委副书记涉嫌受贿被立案 2010-08-31
- 河南航空将向伊春空难每位遇难者赔偿96万元 2010-08-31
- 何必急于强令河南航空改名 20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