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兴云 陈文鸿博士,197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84年取得南澳洲Flinders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一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关注港深及粤港之间的合作,是这一领域有深入见解的资深专家,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按照您的判断,目前港深之间的合作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层次,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
陈文鸿:可以说,香港与深之间圳现时的合作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是跨境经济合作竞争性大于合作性。香港的消费需求和房地购买转移至深圳,深圳的消费需求亦转移至香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更大,深圳基本上还是采取对香港的进口替代。就连前海发展目标也是一样。二是跨境基建还是由中央政府协调,深港政府合作有限,配套措施更缺协调。每个项目都是各自单方表述,局限于项目本身,加之两地之间又缺乏规划和政策协调的机制以及相互间的互信,结果便是深圳只考虑本身利益,香港则因为没有及时反应而陷于被动。以深港两地机场、高铁以及深圳规划中的前海为例,香港政府参与的承诺,若没有调研评估及香港内部的支持和配合,最终势必流于形式,甚至空谈。
解决之法可参考欧盟跨(国)境经济区的经验,首先是确立两地共同利益的基础和共识。
:我们注意到,您在近期提到,深港两地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在这方面,存在哪些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对深港两地有什么意义?
陈文鸿:人员自由流动在于增强两地社会的相互认识和信任,增加全面性的文化社会经济以至社区的交流,为政府和政策合作提供支持力。并且通过人员自由流动形成更大的人才、知识库,更大的经济规模 (供应与需求),发挥规模和网络效益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方法容易,可参照香港给予外国免签证进出境的办法,比目前“一签多行”的做法更进一步。
:按照您的看法,今后深港之间最有价值及可能的合作领域在哪些方面?双方应该发展和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陈文鸿:深港合作并不容易,一是两地文化差异,香港是广府话文化,深圳为普通话文化。文化不同,社会取向迥异。而穗港交通进一步高速化,香港会与广州地区的结合、合作增强,跳过深圳。
- 最贵豪宅事件续 香港立法会建议立法打击地产托市 2010-07-27
- 大连清污第9日 绿色组织呼吁抢救海鸥栖息地 2010-07-27
- 中国气象局释疑极端天气 与98年相似但不同 2010-07-27
- 大孤山半岛危局 2010-07-27
- 夏进大本营告急 伊利蒙牛战宁夏 201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