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位物联网 无锡转型基因解码(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12月初,无锡市太湖边,一栋名叫白羊座的大楼成为当前中国信息产业的焦点。这里是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的所在地。这个新成立的机构,将作为新概念——物联网的大脑,承载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尝试引领信息化革命的雄心。
几乎就在同一片水域,两年前,无锡曾被发生在这里的“蓝藻事件”弄得焦头烂额。这座被称为太湖明珠的经济重镇损失的不仅仅是声誉,还有成千上百被迫关停或者迁离的工业企业。这个以开创了苏南模式而闻名的工商业城市,仿佛一夜之间被抽去了筋骨。
在环境资源的掣肘下,“往何处去”成为包括无锡在内的中国很多城市绕不开的难题。
无锡并未一蹶不振。随后不久,施正荣的尚德、陈阳的美新半导体等企业与无锡“不期而遇”,让地方政府找到了“拐大弯”的灵感。于是,一系列寻找经济发展新引擎、引进领军人才、再造新兴产业链的引导性政策随之出台。光伏、IC、软件外包等轻型、清洁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随之突起,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此时的无锡找到了转型的感觉。当诸如 “智慧地球”、“让物体感知”的概念被热火朝天追逐时,这座城市已经率先踩准了节拍,并凭借较为雄厚的射频、IC产业基础和政策氛围吸引了来自各方的资源,成为国家物联网试验的前锋。
感知中国
白领从办公室里发一条短信,就让家里的电饭锅开始煮饭;车主通过连上了传感网的车载GPS,可以知晓高架桥另一头的交通状况;工程人员打开网络,即可以跟踪自家生产的发动机运转是否正常……这些曾经不可思议的念头,如今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种被称作物联网的技术将帮助人们实现这些梦想。
物联网是一个由安置在物体上的传感器进行信号采集,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加以协同处理后,控制物物相连,并实现信息服务的巨大网络。尽管仍充满争议,但刘海涛坚信,这是一个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巨大规模的产业。刘海涛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的院长,国内传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就像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它们大规模普及之前的几十年甚至十年,人们的认知同样非常浅。但等你回过神来,人家(美国)已经成为行业标准了,你只能亦步亦趋。”刘海涛说。身为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组长,他的目标是帮助中国在这场信息化革命中成为引领者的角色。
当前,中国已经和美国、德国、韩国并列为全球四大传感网技术标准制定主导国,刘海涛介绍,在物联网的构架搭建、技术体系标准制定上,中国已经在部分领域领先。
过去近十年里,刘海涛一直在位于上海的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物联网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但未能获取大规模的政府支持。
2008年年中,无锡市太湖科技园区科技经济发展处的马晓东找到了刘海涛。“整整打了半个月的电话。”马晓东回忆说。他当时从网上看到传感技术被中科院定位为信息产业领域重要的一枚棋子,如获至宝,随即开始联络刘海涛。但缘悭一面,直到一个月后两人才真正相见。

- · 章苏阳:IDG不投“概念股” | 2010-02-08
- · 何处重寻高成长?招行“二次转型”发问 | 2010-02-07
- · 重新审视渐进式改革 | 2010-02-05
- · 转型“风向标” | 2010-02-05
- · 苏宁“上线” | 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