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农被“国有化”(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一排蓝色屋顶的产奶房,每头牛都有属于自己的卧床,保温饮水、自由采食以及粪便自动清理和收集等设施一应俱全,在宽敞洁净的产奶房中,这些黑白花奶牛们等待下一次的产奶。这就是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兵州亥镇的伊利集团的一家“奶联社”。
这里采取的是牧场放养与圈养相结合。从饲料喂养到挤奶出售,原奶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在伊利集团的严格控制之中。据介绍,这个号称全国第一家的“奶联社”自2007年投入使用以来,现在已经有了1000多头优质奶牛。
“奶联社”的主要推动者——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兆林说,因为是集中养殖,“奶联社”在运营中降低了成本,平均每头奶牛每天比奶农自己饲养少投入1到1.5元。产量也在增加,入社之前,农户平均一头牛产奶为4.12吨,现在增加到了5.23吨。由于产奶质量好,原奶销售价也因此比散户奶价每公斤高出2元左右。
一位已经入股一年多,闲暇时前来探望自家奶牛的奶农说,从2007年开始,他就把自己的5头奶牛交给了“奶联社”,自己则在附近的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打工,现在已有两份收入,除了打工挣钱,还能领到“奶联社”的一年给两次的“分红”。
奶联社的诞生
这是一种新的奶牛养殖模式:奶联社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甚至还注册了商标。它实行股份制企业管理,设有章程,理事会、理事会主任、监事会、监事会主任皆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合作社还建立了《合作社社员管理制度》、《股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由社员选举产生的奶联社站长负责管理奶站,奶站的管理费收入由合作社统一支配。
实际上奶联社搭建了一个养殖的平台,拥有资金设备和技术。而奶农只需要以奶牛入股即可。在入股之前,奶联社会对奶牛进行评估并建档立案,年底有固定分红,对于奶农而言是零风险,合同期内,奶牛所产牛犊归企业所有,奶牛疫病和死亡风险则由奶联社承担。

- · 汇金副董: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应市场化解决 | 2009-12-07
- · 国务院五意见 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 | 2009-11-26
- · 刘业进:国有企业的两个神话 | 2009-11-25
- · 鲁宁:置询国有大矿“致命一小时” | 2009-11-23
- · 不是反对公有企业 而是警惕权贵国有化 | 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