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行业“国进民退” 山西煤老板谢幕(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光 康怡 中国最大规模煤企重组即将收官。曾被社会极大关注的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
从2001年开始,随着煤炭价格由历史低谷逐渐走向复苏,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的民间资本市场逐渐活跃起来。大量民资涌入煤炭行业,数以万计的投资客开始涉足政府初次开放的煤炭市场,煤炭财富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伴随而生的是身价过亿的煤老板群体。
7年后,2008年9月2日,山西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煤企整合被提上日程。
按照山西省重组规划,重组完成后,山西省拥有企业主体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缩减成100个左右。对现有民营煤矿实行国有控股,将形成2-3个年生产能力达到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个年生产能力在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将注定被整合、控股的民间煤矿企业老板们更多地希望选择套现离去。一位已被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列入整合计划的民企老板说:“企业一旦完成重组,我将彻底退出煤炭市场。国进民退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自由的市场?
“其实,这个市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市场化。做煤矿行业,复杂程度是外人体会不到的。”忻州市一位陈姓矿主说。
陈矿主2003年进入煤炭行业,在忻州市原平县经营着一处年产20万吨的煤矿,经营了4年之后,于2007年将煤矿转让。用他的话说:“早卖掉早省心,赚一点就行了,这个行业不好做,谁都惹不起。”
因为与煤矿行业直接相关的部门涉及太多,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应付这些部门上。
他说:“并不是只有煤管部门和安监部门是直接管我们的。其余的如电力、自来水、公路、国税、地税、煤运每一个部门都可以约束你,若想正常经营,这些部门必须都打通好关系,不然今天断电、明天停水,搞的你根本没有办法生产。我算比较幸运,虽然各方面花的钱和精力都不少,但至少赚到了钱,也平安的把煤矿转让了,总算投资见到了回报,比现在的煤老板幸运得多。”
知情人透露,在山西,如果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投资办煤矿的话,那就错了。2008年来山西投资的温州人、浙江人就是个例子。
2007年曾有一批专程来山西投资的浙江温州人,带来大量资金,他们在当地并没有人脉,只是希望通过正常的渠道来做煤矿生意。后来大多数人连审批都没有拿下来。有一些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就开始主动和当地官场上或社会上的人拉拢关系,但始终也只开了不到1年就干不下去了。“很多都是赔了钱回去的。”陈说。
陈所住的宾馆里有不少他的朋友。陈说,这些都是曾经做过煤矿的矿主,有的及早撤了出去,有的撤出去之后又回来参股了一些别的煤矿,现在知道山西要全面整合煤矿企业,很多人都聚集在宾馆商量怎样收回投资。
山西省近年在煤炭领域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无疑传递一个信息,煤矿行业新的“国进民退”开始了。2007年,山西省政府出台文件就鼓励国有煤炭集团重组、合并,以提高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
算上2008年9月2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这已经是山西省自2003年技术改革、2005年产权改革后的第4次煤炭领域改革。民营资本的小煤矿主始终认为自己处于被动的情况,直到最后的关闭、整合。
“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努力扩大产能,尽量跟上政府的节奏。如今看来及早抽身出来的煤老板都走对了路。”一位即将被整合的临汾民企煤老板赵先生说。

- · 经济复苏再次确认 | 09-08
- · 中国经济复苏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