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政经要闻 > 区域新闻

沈阳复苏(1)

  
作者:谢良兵
发布日期:2008-06-26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在中国,人们习惯于以一个机构地位的变迁为坐标来观照一个地方的政经走势。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成立五年后被降为局级,如今那片曾经历经辉煌和挫折的萧条之地景况如何?在国家资本意志打底的基础上,来自外地和本土的民间资本如何以自己深沉充沛的活力成就了一个经典东北之城的复苏?在这披沓前行的喧嚣与骚动中,那些凌厉生长的市民社会和新型企业,演绎着怎样的新关东传奇?

每天早上4点多钟,李燕莉就要从床上爬起来,给自己和家人做早餐,然后在5点钟的时候出车,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下午5点钟,她的同事陈铁军前来接班。“我是与沈阳一起迎接朝霞的人。”李燕莉开玩笑地说。

在沈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出租车司机是女性,43岁的李燕莉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有着典型的东北特点:沈阳的下岗女工太多。

做“的姐”之前,李燕莉在铁西区一家纺织厂做了近20年的会计。2000年下岗之后,李燕莉做过好几份工作,都难以如意。自前年开上出租之后,李燕莉才算安定下来。她现在的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这个收入在沈阳已经算是不错了。

李燕莉现在唯一的牵挂是20岁的儿子。孩子正在沈阳的一所师范学院读书,今年7月份就要毕业了,“现在正忙着找工作呢,虽说找一家私立学校做老师很容易,薪水也高,但要进公立学校,没有关系是进不去的。太难了。”李燕莉说。

作为沈阳人的李燕莉,思维还未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因为下岗已经令她彻底失去了体制的庇护,这让她对儿子的未来更加担忧,“我还是希望他能进体制内的学校,毕竟稳定。”

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重工业龙头的沈阳,在过去的十余年内,工业持续衰退,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几十万职工下岗,期间又爆发了 “慕马腐败大案”,官场震动,人心惶惶。

如今,沈阳正在慢慢走出阴影。“这几年沈阳的变化非常大。我就说嘛,国家不会不管我们的。”从李燕莉微笑的脸上,沈阳人的自豪感又重现。

李燕莉口中所说的 “国家不会不管”,指的就是中央政府2003年开始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与政策。但显然,在政府力量之外,这座城市的复苏,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铁西变形

“腾笼换鸟”虽未实现铁西重工业的延续发达,但却成就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商贸生活区,今天的铁西区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纯粹的重工业基地

李燕莉的家住在铁西区工人村附近,这里的房子都将陆续拆迁。未来要想重拾对铁西区的记忆,或许只能在附近那座“工人村”博物馆中找寻了。这座苏式建筑经过翻新之后,焕然一新,红色的墙体分外显眼。

博物馆呈现了从当初工人村的建设到现在工人村大部分消失的整个过程。这所博物馆的存在,喻示着一个时代的远去。

沿着纵横交错的工厂专用火车线,到处是破败的工厂和迷茫的眼神,上千根高大烟囱耸立在那里……这是坊间流行的那部民间纪录片《铁西区》所描述的低谷中的铁西区。在沈阳市的版图上,由这条运输动脉构建的区域边界,一度成为沈阳市财富的分水岭。

铁西区赫赫有名的街道 “北二路”,曾经有37个大型国有企业坐落于此,它们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350个第一。如今,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30多家大国企的名称逐渐被一个个新兴住宅小区所替代。

这源于当初政府“腾笼换鸟”的设想。

曾经的“铁西工业区改造办公室”总指挥王振忠说,5年来,铁西共搬迁企业214户,腾迁面积6平方公里,利用级差地租获得土地收益14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其余都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铁西区之前为什么落后?一位铁西官员透露说,因为它工业太强了,服务业跟不上。“服务业产生的税收很大,工业产生的税收也很大,但工业税收大部分被国家拿走,我们自己财政留下的很少。服务业相当一部分税收可以归我们财政。”这位官员说。

事实上,崇尚工业的传统长期影响着铁西工业区改造方向。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发展服务行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改造思路,才开始被铁西人认真对待。

如今再步入铁西区,美丽的园林小区比比皆是,大卖场也随处可见,这里已经成为沈阳的“番禺”和“通州”,成为沈阳人置业安家的重要选择之地。沈阳地铁一号线的建设把铁西区与市中心连成一片,昔日的铁路不再是财富的分界线。

温州效应

温州人带给沈阳人的不只是观念上的改变,更见证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沈阳的复苏,以及地下钱庄在这个地区的繁茂滋长

对于温州人,陈铁军是发自内心的由衷佩服。“我有一次在火车站拉了一个温州人,那个温州人拉了几大包的纽扣来卖。我就寻思着,你说人温州人咋就那么聪明和勤快呢,靠卖那么小的纽扣都能发家。”

虽然自己就是沈阳人,但陈铁军还是坦言,沈阳人是自大和懒散的。“对于卖纽扣这样的小生意,大多是看不上的。”陈铁军下岗之前是一家汽修厂的工人,他的一位前同事拿着下岗费在五爱市场开了个小店,但发家之后开始迷上了赌博,到现在又是一穷二白了。“这就是沈阳人和温州人的差别啊。”

沈阳的温州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沈阳市文化宫附近,那里有温州人开发的五金机电城、眼镜城,还有以食品批发为主的温州城。如今太原街附近的五金机电城以及南湖的五金机电市场都掌握在温州人手里。

温州人的“触角”还伸向沈阳的各个领域,比较集中的还有五爱街经营服装的、南塔鞋城经营鞋的、家具城经营家具的。用沈阳温州商会一位工作人员的话说:“只要市面上能见到的买卖,温州人都有做的。”

据了解,温州人经营的五金机电覆盖了沈阳市场的70%,南塔鞋城70%的品牌鞋由温州人代理,许多温州人更以五爱服装市场为基地,辐射东北三省。“如果温州人撤退,沈阳的五金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转。”沈阳温州商会秘书长郑献金说。

目前,有40万南方人在沈阳经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五成来自南方企业,每年从南方引进1000多个规模以上工业项目,沈阳已经成为南资北上聚焦之地。

辽宁省社科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认为,固有的东北文化不提倡经商创业,沈阳人习惯等、靠、要的现象太强烈。他说,应该从观念上鼓励更多的全民创业——像温州一样,老板多了,沈阳经济也就有振兴的后劲了,百姓也就富了。

“温州效应”已经开始在沈阳发酵。而今,沈阳每100个“上班族”中就有75人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总数达280万人。在沈阳7400亿固定资产投资中,有一半在民营企业老板们手中。

温州人带来的还有地下钱庄,辽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广林称,囿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大概有1500亿元的沈阳民间资本一直处于“休眠”、“半休眠”状态。这让民间的融资渠道比如地下钱庄开始变得火热起来。

 1  |  2 
相关文章
more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