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远大的前程
在沈阳得知这个消息后,沈阳远大企业集团的副总裁郭忠山把公司北京地区的所有销售经理都喊了出来。“那时候都12点了”,这个戴着金属框眼镜、文质彬彬的商人说,“我说奥运会申办成功了,将来北京市场我们一定能做点事,我们有机会了。”
后来,沈阳远大经过投标和层层考核,得到了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鸟巢”和“水立方”的外部膜结构工程项目。“我们康老板有指示说,这样的项目,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拿下。”郭忠山回忆说。远大和两家德国公司组成的团队最终得到了苛刻的认可。
在行业(幕墙和电梯)之外一直鲜为人知的沈阳远大,此时才开始被人关注。但仍然没有人知道这只 “东北虎”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并开始大声咆哮的。尽管2007年沈阳远大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10亿元人民币,成为东北民营企业中少数几个跻身百亿元俱乐部的成员,但是它所处的行业,以及创始人康宝华从不接受采访的态度,让它极少为人所知。
一
时间回到18年前,当时供职于沈飞 (现在的中国一航沈阳飞机集团有限公司)的康宝华决定辞职,然后和他的弟弟共同创建一家装饰公司。
当时的中国大陆,有能力制造建筑用铝合金产品的大都是一些飞机制造企业。因为它们拥有制造这些产品的设备和原材料,“飞机上需要这些东西,军工产品生产任务不能让生产能力饱和,就顺便生产一些民用产品。”郭忠山说。康宝华在沈飞的工作,就是为企业拉来民用建筑铝合金产品的生产订单。
但是,康宝华发现,他拉来订单后,交给沈飞的工厂,却不能按时生产出产品,即使产品最终交给客户,也被反映存在一些质量上的瑕疵。客户的责难让康宝华难堪,但是他也由此看到了创业的机会。
创业三年之后,即1993年年初,康宝华和他的弟弟经历了很多创业伙伴都会经历的分家。公司被分成两个,他和他的弟弟各组团队。康宝华为他的公司选择的名字是“远大”,此时他拥有不到30名员工和300多万元的资金,后来的公司高层郭忠山就是其中一名员工。当时郭忠山辞去了大学教授的工作,成为沈阳远大最早的技术总监。
这家公司的远大前程和康宝华本人的雄心,事后证明被极大地低估了。像很多抱有雄心的创业者一样,康宝华讲的很多话,都被人私下讥笑。“当时开会,康老板讲得慷慨激昂,说我们将来要做什么,大家心里全都偷着乐:老板不就是为了忽悠我们给他干活嘛!”一位资深的远大员工说。
员工们甚至编出了一些顺口溜私下传播,诸如“康宝华说大话,总监人人桑塔纳”。如今,康宝华承诺每个总监级别的公司管理层都会有车的诺言早已实现,而且,已经不是当年看似豪华的桑塔纳轿车,而是更好的沃尔沃。反倒是康宝华本人开着一辆副总换车之后淘汰的二手轿车,住在不到70平米的房子中。而且,他仍然保持着自己在创业时期的工作状态——当初,为了激励他的下属,他曾经说过,如果你们看到我房间的灯在晚上两点之前就已经熄灭,你们可以拿砖头砸我家窗户。
在康宝华和远大随后的15年时间中,这位民营企业老板和他的公司表现出了鲜见的自我克制和远见。
二
1994年,远大刚刚成立一年,康宝华就参与了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幕墙装饰工程沈阳市工商银行的工程投标。这栋38层的建筑是当时东北第一高楼。
“这是第一个让我们感到兴奋的项目。”郭忠山回忆说。
这栋建筑的幕墙后来采用了当时国内从没使用过的铝复合板。“当时铝复合板只有德国生产,连日本都没有。我们一开始根本就不知道这种复合板是什么样子的。”郭忠山说,但是远大以200万元年薪聘请的德国设计师向他们推荐了这种铝复合板,“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装饰效果仍然很好。我们感觉,通过这个项目,远大一步就达到了国内的顶尖水平。我们通过这个项目走了捷径。”
这个项目也体现了远大此后一以贯之的原则——在技术上嫁接国外最先进的技术。为此可以从德国和丹麦等国家聘请幕墙技术人员,也可以通过和国外公司技术合作。正如他们在奥运项目上所做的那样:远大同德国膜工程公司FOILTEC组成的项目联合体取得“水立方”幕墙工程的承建资格,随后,又同德国膜结构公司CovertecGmbH合作,中标“鸟巢”,合作者都是国际最顶尖的膜结构工程公司。
随后,远大就迅速在全国主要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基地,以便“把服务更贴近于客户,并且根植于当地当时的市场”。他们从1996年开始筹建上海生产基地,当中国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时,他们又开始筹划在成都设立幕墙生产工厂,这个工厂的生产能力足以让远大的业务遍布整个西部地区。现在,他们开始筹划在广州建立生产工厂。
远大的区域生产中心,都是跟随着远大的项目而建。这让这些工厂一开始就有了客户,同时,也让远大节省了从沈阳将幕墙运到项目所在地的运输费用。
第一个建立的上海生产基地让郭忠山印象尤为深刻。1995年之前,上海很多摩天大楼开始做幕墙,但基本上都不是中国公司做的。上海号称建筑博览会,它的市场容量之大可想而知。1996年远大开始在上海拿到项目,但还没有开始建生产中心。“因为上海人对质量要求非常精细,很多东西业主都是拿着放大镜看的。我们非常慎重,都是从沈阳运幕墙到上海。”郭忠山说。上海市场最终接受了远大,黄埔江边的震旦大厦和花旗银行大厦,以及浦东的上海世贸国际广场,都成为远大在宣传册中展示的项目。
让郭忠山和远大很多人更为佩服的,是康宝华进入国际市场的决心。“远大的市场就是地球”,康宝华的这句话曾被当作是另一句大话,但如今却逐渐得以证实。2000年,远大进入新加坡市场。如今远大同新加坡房屋城建局合作,为后者所建造的数量巨大的政府组屋提供服务。随后,远大的幕墙进入了伦敦、迪拜、俄罗斯、美国和日本。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世界幕墙面积最大项目阿联酋迪拜商业湾等工程都被远大揽入怀中。
“中国市场的潜力当然是非常大的,但是中国市场的恶性竞争也是愈演愈烈。有些项目竞争到价格非常低,我们宁肯不做,因为那个价格我们保证不了质量。”郭忠山说,他们和国外的一些顾问公司以及设计人员接触后发现,自己完全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同国际公司竞争。
另外,远大60多人的研发团队让他们的技术能够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而和那些具有同样技术水准的国际竞争对手相比,远大又具备了中国独特的廉价优势。
对客户的挑剔也让远大摆脱了很多民营企业可能面临的资金噩梦。“远大近几年基本都依靠自有资金运转。我们一直很重视现金流风险比较大的项目,开发商信誉不好或者资金流不好的项目,我们完全放弃。在这个行业中,资金运转方面远大是做得最好的。”郭忠山说。
三
显然,仅仅一个幕墙行业并不能满足康宝华在商业上的进取心。远大已经进入了电梯业、电机制造和风能发电等行业,他希望能够在这些行业继续复制成功。而他选择进入的行业的准则是:第一,同工业相关;第二,考虑到国家的产业政策,进入朝阳行业;第三,进入的技术门槛不能过高,同时能发挥成本优势;第四,最好能同东北制造业已有的人才结构吻合。总结一下就是“有利用劳动成本的优势,有一定技术含量,但不能构成进入壁垒,同时能够卖到国外去”。
康宝华进入电机行业就是这些原则的体现。他让自己的研究人员去研究已有的市场,发现这个看似拥有技术壁垒的行业并非那么坚不可摧,但却拥有很高的利润。而远大能否在这个行业中复制幕墙行业的辉煌,目前仍没有人能够断言。
但于兰松相信康宝华仍然能够继续创造奇迹。这位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之前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车间主任,但他及时离开了那家高峰时期拥有1000多名工人、现在只有27个人的国有企业,加入沈阳远大。因为他是“水立方”膜结构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因此成为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的火炬手。
“那个工程对我们公司非常非常重要,对我个人也非常非常重要。后来我领着一些业主去看‘水立方’,他们说,东北人非常粗犷,但是没想到你们能在这个工程中表现得这么细腻,这么完美。”留着短发、看上去有点憨厚的于兰松说。
- 沈阳远大的前程 | 200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