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经荣:调结构不是调民营压就业
黄利明 刘玉林
2011-03-11 18:34
订阅

记者 黄利明  实习记者 刘玉林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话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那么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的难点在哪里?民营企业该如何应对这种调和转变?就此,本网记者采访了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谢经荣。 

经济观察报:你是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比较了解。你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包括调结构,应怎样理解转变的背景,内涵又在哪里? 

谢经荣: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国家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左右,增长到2010年底的超过4000美元,高速增长。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以高投入、高度依靠出口换来高速发展,不管是能源、资源还是环境的容量都达到了极限。在未来10年或是更长时间,继续保持这种态势,显然不合时宜。这些产业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为国家发展出了不少力。但是如果还像过去一样继续发展这些产业,肯定不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调结构。投资与出口成为拉动经济主要动力,消费拉动作用一直比较弱。但经济发展应该是良性的,既要有投资、出口还要有消费。 

中央包括各级政府这十几年都在讲,转变方式。但是经济结构越调越失衡,投资贡献越来越重。我们要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这些行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但难度比较大。 

经济观察报:长时间一直没有调过来,你觉得难度大是为什么,是否存在中央和地方利益不一致的情况? 

谢经荣:一个方面是与本身问题的复杂性有关。调结构怎么调算好,国家有国家的目标。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跟一个几千万的国家那是不能比的。这也中央和地方的目标不一样有关。中央是强调经济结构的比例,产业结构的比例。但对地方而言,上一个大项目,对税收、就业带动作用很大,一下子把整个地方经济就提上去了。 

经济观察报:中央和地方这种调节的思路有何不一样? 

谢经荣:国家是讲大的宏观目标,考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问题,考虑投资、出口、消费三个驱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是调整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但要有自己的特色,与当地的资源、交通、经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的经济结构。 

同时,调结构过程当中,全国各地不应都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城市上,小城市也要上;有自然条件的地方上,没有自然条件的地方也要上,这是有问题的。实际上是一种浪费,造成全国的产业重叠和产业趋同。 

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普通制造业升级换代,把一般性的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一般性的生产工艺变成更环保的、更新的生产工艺,一般的生产条件变成更健康的、更舒适的生产条件。 

经济观察报:那民营企业该如何应对这种调和转变? 

谢经荣:我想民营企业一方面要适应国家的大政策,要主动转变方式,跟不上这个步伐你就要落后淘汰。企业的发展方式,从技术、组织方式上都要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变,跟国家政策相一致。另外就是主动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 

这也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一说结构调整就是要把那些小企业给关停并转。 

经济观察报:一些小的污染的企业被关停并转,大的特别是国有的污染企业地方就没法关? 

谢经荣:对,一说调结构,就是民营经济被调了,被调整了。我觉得政府一方面要坚决的执行中央的转变增长方式、调结构的方针,另外一方面在调结构的过程中,要给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 

包括一些资源的利用开发,一调就把民营经济给调了,一建钢铁基地就被兼并,被重组的都是民营企业。调结构讲的是经济结构,而不是产权结构。在调结构的过程当中,还应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同时还要引导支持非公有经济,做到市场地位公平。同样的国家资源,不管所有制是国有还是民营,我们都有公平去竞争的条件。但很遗憾,目前来看却不是这样的。 

调整结构是讲的产业结构,不是讲的大力发展国有经济,缩小非公有经济。绝对不能把调整结构的过程,当作压缩非公有经济的过程。得适当给非公有经济留有一定的、合理的空间。 

经济观察报:这种经济增长的转变,会否有了科技创新,却带来就业的问题? 

谢经荣:要高附加值的产业,往往就业的人员数量很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很多,劳动密集型就少了。现在,就业还是一个大问题,是民生第一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调整应该兼顾就业,解决就业。也就是说我们还要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把它提升,不是说不要。结构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讲还有很多事要干。 

应该采取新的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品档次上去,产值上去,单位产值的能耗下来。以这个方式为主,而不是减少人,不能走一个企业以裁员为主来升级换代的思路。 

经济观察报:技术创新也好,调结构也好,怎么去让更多的居民去增收,去适应这种调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 

谢经荣:这就要发展中小企业,他还是解决民生、解决就业的最重要力量。中小企业解决80%左右的就业人口。只有大家充分就业了,家庭的收入才能稳定,消费才能有保障。就业没有,怎么消费。同时,不管是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还有别的扶持政策,要具体、能落实,真正让这些中小企业享受其中。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