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利明 姜雷 3月10日,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文化产业化的提法非常荒谬,因为文化产业中有些文化是不能产业化的。同时,冯骥才建议文学创作要冷静地思考、潜下心沉到艺术里,并建议重视源头记录即口头文学的创作。
批评文化产业化
多年以前费孝通提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之后慢慢就转化为政府和国家的一些思考,近些年来国家对文化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冯骥才认为国家的文化自觉开始树立起来了。
但冯骥才认为,是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国家的文化自觉必须转化成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我们国家的文化才有希望,社会的文明才能进步。由国家的文化自觉转为全民的文化自觉,现在的社会有两个思潮性的障碍,一个障碍就是文化的政绩化,还有一个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必须进入官员的政绩他才重视,否则他就没有兴趣。
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是从20世纪初美国开始兴起的,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概念,就是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就是说是可以成批生产的。面对大众消费对象,有一个层面,一种服务性的和经营性的行业是文化产业,这个产业我们过去没有,它是一个现代产业,我们在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过去没有,我们现在有,我们还要大力的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
“思辨文化产业的问题,现在出现另外一个词,我觉得非常荒谬,就是文化产业化。”冯骥才表示,“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它有确定的、特定的内含,它有特定的标准、特定的本质。“文化产业化”是一个动词,因为有些文化是不能产业化的,因为文化是精神性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没法产业化。
冯骥才对于“打造”一词也提出强烈质疑:“只有产业才能打造,文化怎么能打造呢?精神的东西怎么能打造呢?你说唐诗能打造吗?你说爱情能打造吗?我说我和我老婆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个爱情,怎么能打造呢?”
因此,冯骥才认为,文化产业化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使文化的产业超越它的界限,把不能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化,一旦产业化了就必须按照商业规律来操作,它必须来追求商业的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你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你反过来一定要伤害文化的追求,甚至于你伤害了文化的原则。
创作要冷静和潜心
同时,冯骥才认为,现在社会确实比较浮躁,浮躁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分不开,也跟官员的政绩化分不开。我觉得官员的政绩化体现了官员的价值观,官员的价值观是最容易影响全社会的,如果官员做的一切事情都跟政绩挂钩,这个社会一定会浮躁起来。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文化人,我们的艺术家,一是创作要冷静,二是还要沉在你的艺术里面。我们首先要冷静地思考,文化人永远有文化的良心。还有我们的创作者要潜下心来,沉到艺术里。”冯骥才表示。
据冯骥才介绍,在两会期间还开了一个会研究,很多年来,我们对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记录,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两大块,一个是文字的,精英创造的,文本的文学。还有一种是普通百姓创造的、集体创造的口头的文学,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作品《诗经》,就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集成。
冯骥才介绍,史诗、叙事诗、神话、歌谣、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灯语、歇后语,已经搜集到现在有8亿5000万字,而且都是手抄的,现在要把它数字化。但他指出,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想法阻挡非遗产业化和政绩化的潮流,专家则要做的事情,要做必须承担的事情,要绕到产业和市场的前面,做源头记录的工作。
- 高铁对国内发展的战略意义 2011-04-15
- 垃圾、污水处理及农村污染防治成为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2011-04-15
- 第八颗北斗卫星或将明日凌晨发射 2011-04-09
- 首届陆路东盟商务文化节在广西崇左举行 2011-04-08
- 拆迁拆的是旧居还是文化? 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