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一份 《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调研报告》中指出,尽管中央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贴,但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梗阻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
一位参会的人大代表透露,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国家从2006年开始投3个多亿,到2009年是45个亿,今年是48个亿。但存在的问题是,东部城市开发建设和“占补平衡”挤占了水利设施用地和资金投入,中部粮食主产区财政配套困难、资金到位率低。
据悉,上述调研组将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农田水利作为“十二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范畴,并明确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的机制。
粮仓缺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 “粮食生产先进县”表彰评选时节,在连续7年获得这一称号的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当地的政府官员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被称为“豫北粮仓”的滑县,2009年产粮近1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全国10强大县行列。
但依靠种粮赢得的美誉正在受到威胁,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滞后,人们纷纷担心这个产粮大县的后继生产能力。
“主要是灌溉设施损毁严重,地下水位年下降幅度很大。”滑县农业局纪委书记郝光亮告诉本报,滑县三大引黄灌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受资金限制,三大灌区配套不完善,支渠均没有配套,干渠虽已配套,但经过将近20年的运行,沟渠淤积严重,部分桥、涵、闸因管理不善,已毁坏较多,影响灌区效益发挥。
目前全县中、小河道危桥达到830多座,难以发挥作用的干支渠桥涵有100多座。
“今年春天河南遭受大旱,年中汛期到,又因为水利设施跟不上,农田出现水涝灾害,这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滑县农业局一位办公室主任对本报表示。
事实上,农田水利设施的尴尬现状不只出现在河南,几大粮食主产区都难以幸免。
一位参与全国人大调研组讨论的代表就曾提及,在主产稻谷的安徽省六安市东桥镇,分配在各个村的近30座小型水库 “没有一座水库的渠是通的,没有一座水库不漏水的”。
2009年,这位人大代表在该省另一个产粮大镇调研时发现,水库下面两公里就是农田,站在田里可以看到水库的水,但是水就是放不到田里去。当地农民表示,2007年干旱以后,看到水库的水已满,碧波荡漾,但是村里的2000多亩地都没有插上秧,因为没有渠,流不下去。
据悉,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也认为,当前关系全局而又最为薄弱的就是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而农业连续六年丰收,掩盖了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1 | 2 |
- 【市场观察】早评:央企重组将开启军工火热攻势! 2010-11-01
- 【报摘】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 2010-11-01
- 李保民:十二五期间央企整合至30-50家 需满足四个标准 2010-10-31
- 能源局副局长吴吟:能源十二五规划最早明年三月发布 2010-10-29
- 深沪京位居“十一五“期间中国最具价值城市前三名 201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