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心涌向“北上广”(1)
张斌 孙健芳
06:50
2010-08-03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斌 孙健芳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产品竞争的主战场。

为了更快速地为这个战场提供产品,目前,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在中国的投入呈现快速增长。

而技术上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看清楚了外资的“中国新战略”,也逐步加大研发力度,国内外市场并重,并集中涌向人才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和广州。

人才靠近性

华仪集团的研发中心刚刚在上海落成挂牌。

20多年前,华仪还是一个4万元起家的小小的开关厂,面对当时温州低压电器的万马奔腾之势,他们另辟蹊径,看准了科技含量高的高压产品,大力投入研制高压新技术产品。

从为大企业生产高压配件,到自主研发生产成套设备;从连续六年成为高压电器行业领头羊,到“转身”进入风能研发领域——“我们也是看准了国内节能减排的大趋势。”-总经理陈帮奎说。

数次“转身”的完成,得益于华仪对自主研发的重视。他们每年把5%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每年新开发的产品有5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多达100余种。

总经理陈帮奎告诉记者:“研发的关键是人才。”

掌握自主技术,离不开人才。

为了吸引人才,1993年,在企业用地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华仪决定缩减生产厂房,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当时温州民营企业中最大的“专家楼”,让外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住进了两室一厅的住房。在华仪工作十年以上的业务骨干中,有100多名就是那一时期引进的。

华仪还有一个著名的 “五年求一贤”的故事。

在确定进入风能领域后,华仪急需一名领军专家。2002年,一位业内人士向华仪推荐了时任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有着近30年风电研发经验的吴运东教授。一方是权威专家,一方是行业新军,几乎没有人相信华仪能吸引吴运东教授加盟。但华仪集团董事长陈道荣却非常乐观:新军虽然缺乏经验,但同时蕴含着潜力和机会。在数十次的登门拜访后,2007年,吴运东终于加盟华仪。

2008年,华仪三台风电机组出口智利,实现国产大功率风电机组出口零的突破,目前,风电已成为华仪集团除高低压配电产品外另一主营业务。

这一次,将研发机构放到上海,是对人才的又一次接近。

“目前我们主要做微笑曲线,将研究机构放在上海,市场放在北京,生产基地放在温州当地。”陈帮奎说。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最近几年,政府都在提倡转型升级,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从传统的企业升级到高科技企业,还是有风险的,如果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虽然有胆量,投资一些钱,但是转型不好,企业就可能倒闭。

另外,从企业战略角度上讲,要升级,要发展高科技和管理。温州地处偏僻,不好引入人才,这时候把研发中心放在上海,主要是好引入优秀的人才,同时这些人才的成本并不高,比如在上海,可能年薪15万就能引入比较好的人才,而同样的人才在温州当地可能需要20万。

随着转型升级压力的增加,像华仪这么做的企业越来越多。

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2010》显示:中国内地企业期望提高研发投入的比例全球排名第一。这显示出在经过上一个10年经济的迅猛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意识到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未来成功发展的关键。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