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这意味着,目前中央、省市三级的国资监管模式有望再往下延伸到县级。
此前,国资委只负责管理100多家中央国有企业,对省市级国企只有建议权。此次国资委直接召开县级国资会议,耐人寻味。
而一旦国资委的手伸向县级市场,对于已不断受到国企挤压的民企而言,又是一个坏消息。
国资变身
5月27日,成立7年的国资委首次将 “县级国资”这个不起眼的话题纳入视野,在浙江义乌这个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召开了首次全国性的县级国资会议,各个地方国资委主要负责人都悉数参会。
截至2006年,全国3003个县共有国有企业4.1万户,总资产2.9万亿元。同一时期,央企159家总资产12.3万亿。相较而言,县级国资的规模并不算小。
如此大规模的县级国有资产,过去一直游离于国资监管之外,因为在当初的设想中,它只会暂时挂着 “国字头”,最终将推向市场。
国资委一位官员说,当时国有经济的战略思路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国资管理者大都认为县办国有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竞争领域,而且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也比较差,都应该逐步退出市场。在这个前提下,中国并没有建立县级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为此,当时的制度设计中,中国既没有明确县级政府的出资人地位,也没有将县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
当时构建的国资监管体制中,由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分别代表国家行使人职能,国有企业按照既成的所属关系分别纳入到三级出资人监管范围。
但是,此后的发展中,县级国资的命运并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走向消亡,而是经历脱胎换骨后变成了“香馍馍”。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戴着 “老大难”帽子的国企按照中央 “抓大放小”的精神,实现了退出;另一方面,不少县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经营。
随着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县级国资的盘子不断变大,而且都是优质资产。
1 | 2 |
- 张茉楠:谁来监管美联储 2010-05-28
- 鞍钢攀钢重组 央企数量调整至125家 2010-05-27
- 央企地产转让升温 发力者难寻 2010-05-26
- 美国金融监管将开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2010-05-25
- 鞍钢攀钢重组已获国资委批准 201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