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利明 3月11日9时,全国政协全会第三场集体采访在两会新闻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政协委员谈促进就业。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民盟中央常委、北京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接受集体采访。
对于就业问题,张世平表示,通过政府、教育部门、社会、企业以及我们自身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徐冠巨表示,政府要大力支持和
王健林认为就业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目前,全国就业的八成都是民营企业解决。所以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的主力军了。据王健林介绍,其执掌的万达集团2009年创造了7.3万个就业岗位,其中超过两成是大学生。
王健林表示,民营企业为大学生就业做更多的贡献,分两方面,一个是民营企业自身更多吸纳学生就业,不要完全考虑成本。第二方面,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有一个要拓宽自己就业的概念,也不一定非得去政府,非得去事业单位,愿意到民营企业去就业,这样就业的路子会更宽一些。
就业的问题,是就业的信息不对称。判断经济运行的好或不好实际上是有四个标准的,一个是增长率,第二是就业率,第三是企业的利润率,第四是财政收入状况。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全国的就业状况不清楚,就业信息不对称,究竟中国有多少失业率,究竟有多少人未能充分就业,究竟有多少没有就业,信息是不对称的。
所以要改革现在的就业统计制度。据悉,国家统计局已经表示,从今年开始,要逐渐实行调查失业率。
王健林认为,民营企业还应该更多地投身劳动密集型和服务类的产业。民营企业没有必要在资源、通信或者在一些国家完全具有垄断央企的行业里竞争。第三是要能够逐渐地提高就业者的收入水平,要关心员工,给大家更高的收入。
“对大学生就业,最大的建议就是要敢试敢闯。”王健林诚恳的指出。
徐冠巨表示目前,社会发展本身产生的服务业已经有很大的需求,但还是严重滞后。这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也失去了巨大的就业空间。
据悉,传化集团下属的传化物流,创造了公路港物流的商业模式。几年来,这一模式在浙江成功实践之后,也到外省去发展,比如说在成都、苏州。在成都一个基地,就培育了上千家物流企业,同时为这些物流企业服务的企业又有将近有五百家。
因此,中国制造业水平低、效率低、附加值低,其实是我们的软实力低,本质是我们生产服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
同时,徐冠巨认为,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关注就业问题,首先是要关注创业问题,要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一个社会,创业者越多,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就越丰富,也就是越活跃,提供生产要素的就业行为就越容易,一人创业就能带动一些人就业的带动效应。
中国人天生就有创业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善于创业的民族,如果政府和社会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那么全面创业的热情必将得到迸发。所以,应该将建设创业型国家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
张世平则认为保障职工收入分配权益在次政协会上,张世平就保障职工收入分配权益做了发言。据介绍,他们是在去年的10到12月份,曾经在10个城市抽查了五百个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的五千名员工做了抽样调查,综合的方方面面数据形成的。
张世平指出,收入分配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低收入群体的数量在增加,而且集中在一线农民工。再有是收入差距,几倍、十几倍,而且这种差距反映在行业之间,也反映在行业当中的高层和普通劳动者之间,还反映在城市的正式工和农民工之间。其次,不光是初次分配还有二次分配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的问题。社会保障,现在大多数特别是农民工往往也是参保率比较低,包括一些企业年金、补充保险也落不到普通农民工身上。
张世平坦言,从工会的角度,能够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我们提出的建议去影响决策、推动决策,推动政府能更多有利于广泛劳动力提高工资收入,促进公平正义的政策的出台。
据悉,全国总工会还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支付保障、工资增长三个机制的建立。
其中,工资集体协商已实行多年,但实行当中有一些问题,集体协商能不能做到位。因此全国总工会在落实工资集体协商方面,要和方方面面一起联手落实,这也是他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同时,在张世平看来,就业难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在整个工作当中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智轻能的问题,所以有时候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学历很高,书读得很多,但是往往和用人单位实际能力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张世平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要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方面来推进。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张世平表示,通过政府、教育部门、社会、企业以及我们自身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直从事教育的俞敏洪称,教育脱离实际面对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俞敏洪坦言自己也是比较迷茫。
俞敏洪表示,中国大学设置一方面讲就业问题,一方面很多的课程设置脱离社会现实,并且是落后的,知识更新速度是不够的。其实一般大学课程的设置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研究性人才的方向。这个研究性人才的方向不一定是为了某一个具体工作岗位,赚大钱的岗位,而是这些研究性人才出来以后,其实国家现在给予大量的资助,研究某个领域的高精尖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知识的。
二是实践性的人才,也就是这个专业设置的时候,就是为了未来一个很好的岗位做准备的,现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到处递简历,但是挑人的单位挑出的人才却很少的情况,就是大学教育与现实脱节的明显的证明。
据悉,新东方每年收到的大学生的应聘简历大概至少是十万份,但中间能挑出的马上能用的人才最多是一两千人。“其余至少要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才能上岗,也就意味着大学教育是脱节的,一方面鼓励创业,一方面教育又脱节。”俞敏洪指出。
不过,俞敏洪表示,鼓励大家去创业,但传帮带还是中国的古话,也很重要,因此他表示自己亦会结合实际情况,给进入培训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的帮助。
景天魁表示用工荒是警醒景天魁表示,用工荒其实是很大的警醒,提醒我们要把就业的问题不单纯看作是一个就业的问题。用工荒的问题要和我们国家整个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联系在一起来看。如果按原来的低端产业来讲,它发展的产品,包括就业的容量确实有限。所以,应与提高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结合,来解决包括用工荒在内的就业难问题。
景天魁认为,企业和政府要想办法大量地组织农民工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另外一方面要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低端产业的企业产业升级。因为再不升级,包括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也不妙,非得往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路上走了。所以,政府在这个时候应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很重要的方面是帮助他们向高端的产业发展。
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有前景的,特别是对国家未来的经济跃升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吸引企业向这样一些方面去发展。现在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困难,所以一方面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我们就业的空间也很大,可以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开辟出一些很有前景、很大的就业空间,比如说生产性服务业。
同时,景天魁指出,要引导大学生往高端产业发展,要引导农民工向生活服务业发展。
- 把眼光放远点 代表委员大处着手 2010-03-12
- 薄熙来会记者 2010-03-12
- 两会议案的遗憾:避开难啃骨头 2010-03-12
- 教育改革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2010-03-11
- 为什么基层代表爱唱空话? 201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