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计署:1-11月全国审计查出违规问题金额2347亿
记者 韦承武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12月28日在2009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表示,1月至11月,全国审计和调查9.9万个单位,查出违规问题金额2347亿元,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63亿元,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21亿元。
刘家义表示,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按照年初确定的审计工作总体思路和贯穿“一条主线”、抓住“三个重点”、完成好“六项任务”的总体要求,依法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刘家义还说,1月至11月,全国审计和调查9.9万个单位,查出违规问题金额2347亿元,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63亿元,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21亿元。
除此之外,刘家义还公布了其他审计结果。
审计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863件
刘家义指出,1月至11月,审计机关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和事项863件,涉及1068人。这些案件集中在银行贷款发放、票据贴现、证券市场交易、土地和采矿权出让、国有资产转让等环节,多为内外勾结的“串案”、“窝案”,犯罪手法也更加隐蔽和高智能化,有的通过网上银行异地大规模转移资金,涉嫌洗钱;有的通过多家关联企业互相出具虚假证明或票据,涉嫌骗取贷款;有的违法进行内幕交易,涉嫌非法牟利。上述案件移送后,有关部门正依法立案查处。
审计2万余官员 违规问题金额106.9亿
刘家义说,1月至11月,全国完成了对2万多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审计署对14名省部长和12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总的看,大多数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能够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动本地区和本单位发展提高。
刘家义称,但审计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个别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个别决策比较随意;有的地方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尚未建立起清晰明确的问责制度。
刘家义指出,审计后,全国查出由于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106.9亿元,67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164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截至10月中央部门预算问题整改31.66亿
刘家义表示,从审计署对55个中央部门及其285个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看,各部门执行预算比较严格,内部管理不断完善,但也存在挤占挪用、转移和多报多领财政资金等问题。截至10月底,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已整改31.66亿元。

- · 审计署:移送4起汶川灾后重建违法案件线索 | 2010-01-27
- · 审计署:4万亿投资中超过12亿被挤占挪用 | 2009-12-29
- · 审计署:今年未对央视大楼审计 | 2009-12-24
- · 审计署: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近50亿资金使用不规范 | 2009-10-28
- · 四万亿审计工作10月底将结束 | 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