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农业“在镣铐下起舞”(2)

订阅
2009-10-01
李平

政治家们担心,这些“新晋市民”在城市中如果没有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仅仅依靠社会福利体系养活,他们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不过,这已经是最乐观的估计,事实上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根本不可能覆盖到这个庞大的群体。于是,社会学者们担心,中国将会出现拉美和印度式的贫民窟,这些“新晋市民”将成为流民。

别打土地私有化的主意

于是,中国政治家们的一个共识是,只要农村安定、农民安居乐业,中国社会就会稳定,一切的改革、发展才有可能。而保证农村安定、农民群体稳定的根本在于,确保农民掌握地权——哪怕仅仅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反而言之,如果贸然推进土地私有化,按照农业集中经营的趋势,绝大部分的农民肯定会卖掉地权。而失去土地之后的农民,将成为中国改革进程中最脆弱的人群,一旦遭遇经济社会波动,他们的抵抗力是最弱的。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就在去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下,一度茁壮的中国制造业突然萎靡,而受冲击最深的则是一亿多农民工。当时官方称,2500多万农民工失业回乡。

这个数字让很多社会学者倒吸一口冷气。“还好,他们在农村还有一份土地。且不说这份土地能不能养活他们,有这块地在,农民就有定心丸,就不会作出过激的举动。”一个学者说。

在这个镣铐之下,官方更希望强调稳健可控的农业现代化。因此,中国的决策层一再强调,不会实行土地私有化,而是会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

陈锡文认为,这是当前唯一正确的选择,它既符合农业生产特点,也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其制度优势还将长期保持。同时,它极具弹性,允许经营权流转,“它就像一张安全网,政府通过这张安全网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被以任何形式剥夺,同时也不妨碍农民自由尝试多种非农化的道路。”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