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1)
记者 张然 2009年9月27日,任忠平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改变历史的“ 北京时间”——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以下是文章全文:
(一)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开始。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封存在历史深处。一个新的纪元,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开启了。
从那时到现在,岁月的脚步已经走过60个年头。在中国流传了近五千年的“天干地支”计时系统中,60年代表一个轮回。然而,当新中国的历史即将迈入下一个甲子,俯仰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这个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古老民族,分明已经打破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周期律。时间的指针,不可逆转地指向现代化,指向世界,指向未来。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2009年春天的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道路”。全世界都在适应这个重新走向舞台中央的大国,希望从它的足迹里,解读这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正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说的,“中国在世界中地位更替的作用如此之大,恐怕须三四十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仅仅将它看成一个加入进来的大国是不行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史册上自强不息的传奇。它将一百多年的苦难和落后、几代人的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后,也将对一个新生国家的封锁和围堵、对一种新兴制度的质疑和敌视,甩到了身后。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二)考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史、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
这句话看似平常,仔细琢磨却并不简单。面对走过60年历程的新中国,我们该从何处去寻找历史的时间流变,又向何处确定地理的空间方位?

- · 新中国第一支股票的前世今生 | 2009-11-18
- · 未来60年:中国创造 | 2009-11-12
- · 走过北京工业60年 2009年经观暑期实习生A组作品集 | 2009-10-18
- · 寻找中国 | 2009-10-16
- · 站在新甲子的起点上 | 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