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局:金融危机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放缓
记者 孙健芳 实习生 赵宇新 “居民收入跑过GDP不过是‘被增长’的数字游戏。”针对国家统计局7月27日发布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数据,很多人都提出了上述质疑,来自央行调查结果也显示,目前很多居民反映的收入感在下降。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尽管有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仍超过了GDP的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增长8.1%,增速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增速为近六年来最低。
对于8.1%的增长原因,国家统局局城市司司长魏忠祥解释,从分项看,上半年现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构成。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速的大幅回落,说明金融危机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具体分析则如下:
第一,工资性收入人均954元,增加 74元,增长8.4%,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6.2%,拉动增长2.9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原因,首先,中央及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拉动了本地务工及外出务工形式的逐步好转。其次,上半年农村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467元,增加37元,增长8.6%;再者,外出务工收入人均382元,增加27元,增长7.7%;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05元,增加10元,增长10.2%。
第二,经营收入人均1512元,增加79元,增长5.5%,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4%,拉动收入增长3.1个百分点。
经营性收入主要由以下构成:首先,上半年由于猪肉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农村居民出售牧产品得到的现金收入减少38元,下降8.4%。其次,农村居民出售种植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人均651元,增加76元,增长13.1%。最后,非农产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增长,人均369元,增加33元,整张9.8%。
第三,财产性现金收入人均78元,增加7元,增长9.9%,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4%,拉动收入增长0.3个百分点。
其中,农村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人均13元,增加2元,增长21.4%;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20元,增加2元,增长9.7%;租金收入人均22元,增加2元,增长12.8%。
第四,转移性现金支付人均189元,增加45元,增长31.4%,是增幅最快的一个数据,转移性现金支付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2%,拉动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的大幅增加的原因:第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和提前到位,上半年农村居民获得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局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人均达57元,增加18元;
第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今年提高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并逐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仅报销医疗费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非两项就使人均增收6元。
第三,离退休金、养老金及救灾款等增多,其中,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增加10元,就在款人均增加5元。

- · 纺织之都:“微笑曲线”上的攀爬 | 2009-11-21
- · “民退”是“国进”的必然结果 | 2009-11-13
- · 外贸初步回暖 明年谨慎乐观 | 2009-11-02
- · 私企工资不再“被增长”? | 2009-10-28
- · 工资统计进步了,真实失业统计呢 | 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