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储减值无可避免
美国政府采取的是“有所救有所不救”的策略,这里面有不同金融机构对市场体系存在不同影响的因素,也有其它非经济的因素,只能有所舍弃,何况它本身的联邦财政也有高达10万亿左右美元债务的困扰。
短短几天内,发生太多的事情。就在9月18日,美联储还与欧洲、英国及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国央行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向陷入困境的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有意思的是,正当我们讨论建立A股市场的融资融券机制的时候,美国证监会则再度严格限制卖空。众议院还通过了反期货市场投机法案。财政部则制定了救援计划,拟购买银行呆账,帮助银行摆脱困境,阻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现在,急需澄清的是,这场危机究竟会如何演变,蔓延到何种程度?
前一阶段,住宅抵押贷款的基础市场走坏导致衍生品交易的流动性困境是引爆本次危机的主要诱因。当前,除提供贷款的机构和购买相关证券产品的投行外,抵押保险机构的风险释放才刚刚开始。下一步,流动性困境可能造成商业地产相关市场的风险爆发,但更大的风险将会反映在中小银行领域。资金困境将很快会上演小银行倒闭的大场面。令商业银行紧张的还有信用卡坏账率上升,虽然它不一定对金融机构打击多大,但它对消费信贷支持的美国经济增长则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场危机绝对不仅仅是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也是全面的信用危机,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市场中谁是病毒的携带者,谁也不知道交易对手是不是在天黑后死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交易也不要去做。
美联储2006年提高基准利率则是刺破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那根针。可是即使没有那根针,泡沫迟早还是会破的。只是这回金融机构实在是太贪婪,而监管者则实在是反应太迟钝了。
究竟中国如何应对呢?
外汇储备减值现在已无可避免的,尤其是美元计值资产主导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投资损失大部分恐怕也只有自己去消化。
短期内,究竟是否应该购买美国的投资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呢?对于金融机构下设机构持有的矿产资源或拥有金融服务网点等资源的机构或资产,如果能解决进入董事会和参与管理的话,那还是可以考虑的。但如果仅仅是担任纯粹的财务投资者,替人买单则不是恰当的策略。
采取断然措施,维护自身经济的稳定与增长,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排查,并利用这一契机,加快财税体制、价格体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资本市场机制和金融监管体制,是减少危机对中国负面影响的根本途径。
长期内,利用目前的战略机遇,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重新评估美元的国际地位,建立美元的国际责任;鼓励普及欧元使用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则应成为中国当然的战略选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
- 美林证券26.5亿美元抄底亚洲楼市 | 2008-10-15
- 亚洲会是全球经济的希望吗? | 2008-10-15
- 招行信用卡升级冲刺 | 2008-10-15
- 招行信用卡升级冲刺 | 2008-10-15
- 恒天然对中国投资热情未减 | 200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