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重启部际联席制 央行扮演重要角色
网络版专稿 记者 程志云 时隔 5年,国务院再度重启了部际联席会议。
2008年8月14 日 ,人民银行对外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人民银行三定方案)。
根据该《三定方案》,在国务院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新的金融协调机制仍然沿袭了2003 年启动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而据悉,此次央行的加盟将加强宏观政策与具体监管政策法规之间的协调。
争 议
早在今年5 月份,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就下发一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有关问题的征求意见稿》到各个部委征求意见。
在该《三定方案》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人民银行将牵头重启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督促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作为协调监管的一部分,人民银行负责协调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和交叉金融工具监管以及对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的保障机构以及存款保险机构、保险保障基金等进行监管。
这份《征求意见稿》下发之后在各部委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最大的争议在于由人民银行牵头金融协调机制。其时,一位看到中编办下发的 《征求意见稿》的监管层人士告诉记者,“从目前我们私下了解诸多部委的反馈来看,由人民银行来牵头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并没有得到监管机构普遍的认同。 ”
一位银监会人士告诉本报,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涉及的监管内容,已经超越了《人民银行法》赋予它的权力。 “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等机构的监管,目前已经有相应部门进行监管,人民银行再插手就会形成多头监管,不利于管理效率。
而该人士进一步指出,人民银行在扩大职权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以往,人民银行曾经同时拥有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和制定货币政策职能,但管理层发现利率政策的微调,往往能够影响一些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 2003 年成立银监会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将其对银行的监管职能剥离出来,以保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最终《三定方案》明确提出“在国务院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但也有媒体指出,其中“会同”的实质含义就是牵头。
有关专家认为,在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并不成熟的时候,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中国的金融稳定将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监管联席会议将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安排。
而此次《三定方案》中,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的职责包括,承担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拟订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规则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规范的工作;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承办涉及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企业重组方案的论证和审查工作。
一位监管层人士告诉记者,不论字面含义如何,国务院已经重启了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人民银行不论牵头与否都将扮演重要角色。
使 命
实际上,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对金融协调监管的需求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个小案例是,银监会月前发布了《信托公司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根据这份《指引》,符合规则的信托公司将获得操作 PE(私人股权投资) 的资格。但在实际操作中,证监会一直拒绝审批上报材料中有信托公司作为 IPO(首次公开募股) 发起人股东的企业上市。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寄希望于监管层之间的协调,但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结果,我们的诸多项目都受到很大影响,而投资者也弃我们而去。”他说。
除了单个行业的问题以外,目前,市场上各种形式的大型金融集团迅速涌现出来。控股形式层出不穷。有以保险公司控股、商业银行控股以及各种实业集团控股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这些集团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以及租赁等公司,其业务也交叉甚多。对这些庞然大物进行监管也绝非单个部委所能够完成。
更困难的问题来自于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金融期货之父”梅拉梅德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监管部门的相互协作,才能有效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他建议由央行、银监会、证券会和保监会成立联席会议制度,相关人员每月进行至少一次会谈。
“目前已经不是争吵的时候了,发生在大洋彼岸住房金融市场的危机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目前金融机构已经越来越庞大,金融市场越来越彼此相连,而金融产品创新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不通力配合监控风险,国内经济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 欧洲央行行长呼吁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 2008-10-15
- 9月货币增速创三年来新低 | 2008-10-15
- M2增速连续四月放缓 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 | 2008-10-14
- 央行:上海三季度信贷减速,9月现金净投放多增 | 2008-10-14
- 英国央行降息预示负利率来临 | 200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