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政经要闻 > 北京消息

火炬传递的传播学规律

  
作者:朱冲
发布日期:2008-08-04

 网络版专稿 记者 朱冲 请问今天北京奥运会火炬现在传到哪里了?前天在MPC(北京奥运主新闻中心)采访聊天时,一位记者朋友突然问起这样一个问题。在场好几十个记者你看我,我看你,都答不上来。连专门采访奥运会的记者回答不上来奥运火炬传递到哪里了,可想而知,大多数观众肯定也不知道火炬传到哪里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报纸依然每天都在报道,电视甚至还在直播,但我们大家都不知道火炬传到哪里了,这说明大家对火炬传递的关注度下降了。与当时在国外传递时相比,虽然遭遇抗议,但至少提高了关注度;与5月4日,火炬进入中国境内首站三亚,全国数以百计的媒体云集三亚,造成航班、酒店爆满,无论大人、小孩、工人、农民都知道火炬抵达三亚相比,显然如今火炬传递的关注度下降了很多。

与关注度一同下降的,还有火炬手传递火炬的距离。原先每人200米,现在缩减到了差不多每人20米,再加上火炬手激动的心情导致步伐加快,很多人确实是还没感觉到开始跑呢,还没从激动、紧张的心情中缓过劲儿来呢,就已经到了交接点,必须传给下一个火炬手了。

这是因为5·12汶川大地震后,为了配合抗震救灾的需要,北京奥组委缩减了火炬传递路线并取消了多站火炬传递城市,但原先已经确定的火炬手并未削减,而是把取消城市的火炬手安排到其他城市传递。这就造成了如今的传递过程中,每人最多只能跑七八十米,甚至最短的只跑十几米,或者两人共举一根火炬。另外,不仅没有削减火炬手,还增加了火炬手。在抗震救灾中的英模人物也被临时增加到火炬手的行列中来。而且,地震导致大家的关注度发生了转移,如今媒体报道火炬传递时都把报道重点集中到抗震英模火炬手身上。

这样的情况让火炬传递赞助商们措手不及。原本赞助商的火炬手是赞助商自我宣传的一大良机,可如今的火炬传递不仅传递路线短,更主要的是传递报道模式统一、内容偏少,每个城市在报道火炬传递时率先、大篇幅都集中在抗震救灾英模身上,这导致赞助商火炬手无人关注。记得联想曾经特地邀请媒体专门报道火炬传递,结果收集到的样报依然是在报道抗震救灾英模火炬手,而并非联想的火炬手,并且除了当地媒体有大篇幅报道之外,中央级媒体对火炬传递的报道明显减弱,从原先的8个版左右的报道规模缩减到如今的一到两个版。

有人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结到地震上。但我认为,即使没有地震,这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北京奥运会的确创下了奥运会火炬传递史上的记录,范围最广,历时最长。但当历时时间过长以后,总是千篇一律的传递,失去了新鲜感之后,除了给传递城市当地带来激动,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外,中央级媒体天天面对千篇一律的火炬传递,没有新鲜的新闻点,如何保证大篇幅报道?更何况,随着奥运的临近,有关奥运新闻越来越多,媒体总是关注热点,没有新闻的火炬传递怎能吸引媒体的目光?

这就是传播学的知识。要想让媒体报道这件事情,你必须不断地给予媒体新鲜的有价值的新闻。一旦你不能给予媒体有需要的内容,媒体自然会转移注意力;反之同理,如果赞助商想让媒体报道自己的火炬手,那这名火炬手身上必须要有足够的新闻点,才能盖过其他新闻,才能聚焦媒体的关注度,甚至需要制造新闻,引导媒体报道。媒体报道就像洪水一样,需要引导、疏导,而不是请求或者回避。如果联想不能为自己的火炬手提供有价值的报道点,那在弘扬主旋律的大背景下,党政媒体肯定要报道抗震救灾英模火炬手,市场化报纸也得按照新闻价值来决定报道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的火炬传递显然不能吸引他们的报道。

其实早在奥运圣火确定如此大范围的传递路线后,就已经注定火炬传递度过了新鲜感后会面临关注度下降的局面。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地震反而给了火炬传递一个新的新闻点——关注抗震救灾英模。当然了,这也有个新鲜感的问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