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女花》
虹影/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
经济观察报 增刊 邢舟/文 我手上这本,是台湾九歌出版社2009年底替虹影出的新书,今年一月去台北参加台北国际书展的时候,看见出版社大张大张的海报宣传,还有捧着书站在那看的读者,有些莫名的感动。原来有一种情绪,竟跨过了海,找到了知音。
放下小说已经几天了,可书中有句话总是在耳边回响。那是小说家虹影新作《好女儿花》里面的一句,来自她的一个远方朋友:“我真希望这是一本完完全全的小说,而不是真的。作为读者,我欣喜自己读到了一本值得一赞的好书,可是作为你的朋友,我的心都读碎了。你的气质是偶像式的、明星式的,自然招来很多负面东西。不管我在国外国内,常常听到许多花样的传闻,关于你的,我从未问过你,我只是为你担心,但是遇见你,你脸上像什么事都没有,我就一直猜想,那些事不是真的,一点都不是,所以我就坦然了,放心了。可是看了这本书,我的震惊让我不敢呼吸。虹影啊,让我怎么告诉你才好啊?”
有一本书,让你,心都读碎了。
这种情况不多见,现在的小说,能刺激你的神经,走到你心里的越来越少,如同我们每天的生活一般,过于殷实便趋于平淡。可心碎的感觉,好难受。还记得最早读虹影的另一部半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那是一个女人从出生到十八岁的生命叙述,最终以发现自己是私生女的事实逃离了生命的本源地。那时候就已经读得心痛了,可与它相比,《好女儿花》剥离出来的现实,残忍得多。
你能想像吗?一个十八岁就逃离家乡的弱女子要面对看不到最后一面的母亲而无处忏悔;一个备受追捧且收入不菲的作家要接受丈夫背叛,并且对方是自己的小姐姐的现实;一个家中最小的妹妹要承受兄弟姐妹间的心计,各自的算盘不是看上她的钱就是破坏了她的家庭。哪怕只是奔丧的三天,扯出来的家庭阴暗,就写足了一两百页,再加上一个私生女的身份,层层的铁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作为读者,你不禁要想,难道真的要那么凄惨吗?仿佛人世间所有的苦,都要追着这个柔弱的身子,缠绵不散。
书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在主人公从母亲生前好友口中确信,母亲晚年真的在江边捡过垃圾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就这样流了下来。如同虹影写的那样,“这也是一封长长的信,给母亲,告诉她我内心的困惑和痛苦,也给未出世的女儿,告诉她,她的外婆和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当一个作家如此狠心,对自己下手,“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就忍不住问:难道她就不爱自己吗?
虽然书中“两女侍一父”之类的情节,充满了话题性。可我总觉得,“爱与被爱”才是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横跨四十余年的岁月里,书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渺小而微弱,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挤在狭小的空间里还要担心三餐的温饱。可就是这样的环境,他们还在争取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爱的权利。虽然有些方式,在局外人看来,自私、暴烈甚至不择手段。可扪心自问,我们难道就不会了吗?他们争取爱的权利难道错了吗?母亲想要重温旧日的爱与温暖去捡垃圾;叛逆、逃离家乡,是在渴望母亲给她爱。堕胎、结婚甚至到不得不接受畸形的两性关系,都是一具具极度渴望爱的躯体,在挣扎在吶喊。
好在有一天,她怀孕了。当最爱的母亲离开,世界用另一种方式向她传递了爱的本能。如果一时间她忘了被爱的感觉,那至少,有了爱别人的机会。这种爱在延续,从2006年母亲过世,到孩子出生,断断续续地记录终于付印并出版的时候,我从网上看到了她再婚的消息。那个小说中的W,终於在现实中和她走到一起,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
虹影曾经说,只有写完这本书,才不会继续迷失自己,并找到答案。合上书,封底的那张照片,虹影看起来面色有些苍白,好像经历的岁月都要留下些痕迹似的,可她的嘴角微微翘起,是一个很温柔的微笑,眼神很笃定,略略往下望,很踏实很满足的样子。我想如今的她一定很幸福,有她爱的女儿和爱她的丈夫。最重要的,是她的生命有了爱。
那我们的生命呢?在外多年,我想起了父母。此刻,他们也会在挂念我吗?要怎样才能让彼此感受到爱呢?
虹影将书取名《好女儿花》,是因为母亲的小名“小桃红”,也叫“好女儿花”。
就如同她书中所说,希望我们学会宽容、谅解和爱心。
- 连载五:吴敬琏传 2010-04-06
- 连载四:吴敬琏传 2010-04-02
- 连载五:祖国的陌生人 2010-03-29
- 连载三:吴敬琏传 2010-03-26
- 连载四:祖国的陌生人 201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