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商务生活 > 阅读

现代中国的兴起:危机越严重,变革就越激进(1)

  
作者:维舟
发布日期:2008-07-11
 1  |  2 

著  者:(美) 徐中约(Immanuel C.Y. Hsü)

译  :计秋枫  朱庆葆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  :66.00元

网络版专稿 特约人 维舟 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中国的近代是突然到来的:传统教科书都强调1840年鸦片战争的指标性意义,当时这个已昏睡百年的帝国被洋人的枪炮惊醒,从此不情愿地被人卡着脖子、步履蹒跚地拖进现代化的角斗场,从而与其过往的悠久历史产生一个深刻的断裂。

  这个主导性的说法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被动性与紧迫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挑战-回应”模式。随着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和对历史的更深入考察,现代学者更乐于关注动态的变化和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主动奋斗,认为不应过多强调被动反应。徐中约的这本著作(其英文标题《现代中国的兴起》也许更适合)无疑也是围绕着这一主线展开的,在他看来,中国近代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历史。

  将历史设想为一个不断进化的进程的观念,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出自基督教神学的历史哲学,这也有助于说明在中国人身上发生了多么剧烈的变化。近代以前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其维度都指向悠久的远古;但在现代化浪潮的不断猛烈冲击下,晚清民国时的国人逐渐将乌托邦设置到遥远的未来,人们努力的方向发生了决然的变化,这代表着精神上的一个巨大转折,也是理解这一时期的一个关键。

  中国近代史是一连串的惨败。它们是国人心头迄今仍未愈合的伤口——失败者总是难以释怀,那种怨恨与悲愤,仍在时时浮现。少年时我总想回避这段惨痛的历史,然而年事渐长后慢慢意识到:正是这一连串的惨败,才迫使中国社会在痛苦的全面危机之中艰难地完成了转型。失败导致的危机越深重,尾随而至的变革就越激进。本书还指出了以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即近代史上的军事或外交胜利,往往导致一个消极后果,即保守势力的抬头。例如1881年曾纪泽的外交胜利和1899年成功拒绝意大利租借三门湾,都造成清议派士大夫过分自信,使他们误以为只要强硬对外,洋人终将退让。这种建立在对实力的错误估计之上的盲目乐观,是中法战争和义和团事变中中国失败的重要因素。

  历史书过于强调单个事件分水岭意义的写法,时常让人们误以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在心理上就已经进入了近代。实际上,在甲午战争以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进入了近代”。第一次使朝野上下产生变革的强烈危机感的事件,并非外部发生的鸦片战争,而是内部爆发的、人类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内战:太平天国战争。只有当接二连三的失败不断地暴露出中国的深层次问题,才逐渐逼迫全社会意识到,修修补补的有限现代化无济于事,必须有一场更彻底的改革甚至革命。然而弱者的选择通常都很小:当全社会就变革本身达成共识的时候,危机早已积重难返,最终往往是“改革摧毁了改革性政府”。

  只有在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才会对近代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之同情。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变化,本身就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稳定,尤其当这种现代化是外来和强加的时候(因此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表现出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但社会稳定却又是现代化的保证。面临内忧外患的近代历届中国政府,要在无力控制社会动荡的局势下实现现代化,其艰难程度犹如在一辆飞奔的破车上试图更换轮胎一样。

  即使是那一时期的顽固保守人物,他们同样是那个悲剧性时代的产物,不应被简单地唾弃。人的本性总是倾向于抵制变革,不要忘记,1855- 1870年英国也曾抵制文官考试制度长达15年,原因仅仅在于“这个计划是中国式的”,它骄傲地认为自己无须向别国学习。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也常被谴责为不彻底的变革,然而日本近代也一样曾提出“和魂洋才”,将西方文明视为对传统道德的完善而不是取代。的确中国不是日本,张之洞的方案在当时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如果丧失了“中学为体”,中国人也就不得不吞下一个苦果:我们到底是谁?

  这就是近代中国的不断激进化后产生的异化问题:“原先是为了改革现有的传统,以强化民族文化生命,才去吸收西学,最后却被异化了。变成:为了吸收西学,即必须放弃民族文化。”(龚鹏程《近代思潮与人物》)到民国时代,保守派几乎被彻底打倒,代代均惟恐破坏得不够,中医、国学、乃至一切传统文化,都被列入全面破坏的范畴之内,而很多价值观念和制度在被充分取代之前已经遭到破坏。近代史上维新/保守不应是脸谱化的道德评判,不幸两者在现实政治的洪流中彻底丧失了平衡,而未能将一个更健康的中国完整地带入现代。

  从比较现代化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进程一旦开始,就是不可逆的。发生中断的现代化或迟或早都要重新起步。因此慈禧太后在扑灭戊戌变法不到两年后,就不得不重行推动改革。这也是危机深重年代的一个惯有的讽刺性现象:即只有一个立场顽固的极右派才能推动改革。这就像只有极端反|共的尼克松才能排除阻力访华,因为无人能够指责他亲共卖国,所以毛|泽东才对他说了那句看似费解的话:“我喜欢你们右派。”只是不幸,晚清的保守势力太晚认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而维新派又不足以主导变革。

  近代中国充满了混乱与失败,变化是这一时期的主导特征。幸而公平的是:混乱世界往往也是孕育创造力的温床,在极端的条件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中国历史上大混乱的另两个时期:战国与魏晋南北朝,也同样是思想最自由开放的时期,无论在文化、制度、政治等层面都开创和奠定了此后秦汉、隋唐辉煌的基础。本书虽然强调近代史是中国人的主动奋斗,但对这种创造力本身的总结性阐述仍略显薄弱,不能不说是其缺憾。

  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的这两句诗原题是《一代人》,而在近代,我们看到的是整整几代中国人的悲壮奋斗。

 1  |  2 
相关文章
more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