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旧梦照中国
投资者报 特约作者 杨继伟 1970年4月22日,来自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亨利·罗斯·佩罗股票投资一天之内损失了4.5亿美元。虽然他在账面上仍然有近10亿美元的身家,但他这一天的损失,抵得上美国五大慈善基金以外的所有慈善基金的总资产,也比除纽约以外的任何城市的年度福利预算都多……
这一幕发生在38年前的华尔街,而这样一幅场景正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经历了激烈的动荡,肯尼迪总统被刺杀、越南战争、民权运动、性解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及社会文化运动。美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在经历着剧变,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华尔街也经历了动荡。
从1954年起,华尔街经历了长达10年的大牛市,在这一波行情里,滞后多年的美国股市终于开始反映美国实体经济的增长。其间,在1962年迎来了一个小崩盘,1966年突破1000点,其后开始下跌;到了1968年,尼克松就任后不久,1969年~1970年股市崩盘。这一崩盘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低点徘徊,1973年道琼斯指数达到最低的577.60点。
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动乱和剧变的岁月,约翰·布鲁克斯饶有意味地记录了华尔街的这段沸腾岁月,在股市的涨跌之时,《沸腾的岁月》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华尔街、关于年轻人革命和共同基金的10年,并带我们领略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多大变化的新股风潮、创造性会计和联合企业的层出不穷。
同时,在那个全美集体疯癫的年代,一夜暴富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梦想。股票投资也从一个需要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行当变成了只要看看股价、查查每股收益、算一下市盈率就能轻松做到的事。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想做,那就更简单,加入基金,然后喝喝咖啡,等待收入从天上掉下来。华尔街由此进入一个随心所欲、丰富热烈的年代,而这正是“go-go”(沸腾)的原义。
伴随着年轻人的涌入和积极投资之风的兴起,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市场的交易量也逐年增高。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中声名鹊起,身价连城。当时名噪一时的美籍华人杰里·蔡就是这样一位明星基金经理,他是一位典型的投资快枪手,并曾取得辉煌的投资业绩。1969年整个华尔街进入了投机的疯狂阶段,蔡也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但他却在手中股票涨到20%的时候就非常冷静地悉数全抛,从而免受了股票大跌的风险。
而随后的彼得·林奇时至今日依旧光彩夺目。同样,股神巴菲特也就是在那时从格雷厄姆的信徒转向“未来价值”型投资。这一切都曾经是华尔街的光荣与梦想。
关于华尔街,我们可以想到的是,尔虞我诈、贪婪、突如其来的财富,对许多渴望财富的生命个体来说,华尔街的财富梦想一定不会被遗忘。“我们宁愿在一片混乱中暂时赚得盆满钵满,也不愿意少赚一点而维持长远的秩序和理智。”布鲁克斯在《沸腾的岁月》里曾经这样写道。
人性从来就是如此。布鲁克斯曾经对《纽约客》的老读者们说的,“越变,越没变”。在他看来,事物的变化越多,就越会保持不变。在电影《华尔街中》,麦克·道格拉斯曾言贪婪是美好的,当股票价格永远处在变化的时候,或许唯一不变的是人性的贪婪。
- 华尔街日报:本可避免的悲剧 | 2008-05-21
- "绞肉机"中的脱身术 | 2008-05-08
- 猎捕华尔街“落水”银行 PE300亿美元抓住“偶发”机会 | 2008-04-30
- 他们如何渡过难熬岁月?华尔街投行首季生存态起底 | 2008-04-24
- 今日引语:默多克 | 200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