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地在跳舞:在舞者与非舞者之间(1)
1 | 2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陆晓茵 今年已经是文慧和吴文光的草场地工作坊第三年举办 ”五月节“了(草场地五月艺术展示),艾未未设计的灰墙院子里,快到午夜了还依然热闹。剧场里,王春蕾和她的同伴们正在展示他们的作品《翼·义》:漆黑的剧场里,3个黑衣演员出场并不断向四周延伸,随后,更多的黑影冒出来、直到舞台整个被黑暗包围,他们代表了黑暗;观众的面目一直被投影在舞台背后的屏幕上,他们象征着光明。突然,”黑暗“停止了无序的蔓延,他们聚集起来,呈现了一段短暂而精彩的群舞。群舞之间,屏幕上出现一道魔幻的光芒,仿佛试图掩盖观众的面庞,而观众却依然陶醉在群舞一刹那的光辉中,不知黑暗马上就将把他们”吞噬“——群舞过后,”黑影 “们逐渐侵入到观众之中,一切光明顷刻消失。黑暗吞食了光明而带来的寂静之后,一道白光亮起,纯洁无比的白衣小女孩从舞台中心获得了”重生“。
这就是王春蕾和全弘昊还有他们几个朋友一起创作、演出的《翼·义》,它是今年入选草场地”青年编导计划 “的8个作品中的一个,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也是真正融合了舞者与非舞者的唯一一个实验性作品。《翼·义》的编导之一王春蕾和北师大舞蹈系的学生付睿智都是舞蹈”科班“出身,她们是这个舞蹈中的”舞者“;而另一位编导全弘昊和参与了大部分舞蹈构思的胡莹、还有其余9个参与了演出的大学生,则构成了这个作品中的”非舞者“。胡莹很奇怪我看她们的演出时,居然没有区别出”舞者“和”非舞者“。我坦言,在一个外行看来,《翼·义》的舞者表演都很出色,姿态都很优美,实在不好区分。胡莹和付睿智则立刻”反驳“说,肢体语言、质感、力度等方面还是其次,关键是两者的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舞者“往往把所有东西都舞蹈化,而”非舞者“在演出当中呈现的,完全是他们真是的状态。
让”舞者“和”非舞者“同时参与和分享,也是草场地的主人、五月节的策划人之一文慧成立这个舞蹈工作坊的初衷。创作和分享,寻找(自己的)剧场表达手段和方式,一直是草场地舞蹈工作坊的宗旨,但今年的演出,却多多少少失去了一些实验性。王春蕾说,一方面,《翼·义》以外的其他作品,几乎都由专业人士演出或编导,而来观看的观众大多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另一方面,场地、时间等一些客观因素也限制了作品最终出来的效果。但即便这样,她们这个小团队仍进行了一次”不那么成功“的尝试。
1 | 2 |
- 开放的噪音 | 2008-05-20
- 戛纳于1968 | 2008-05-20
- 格哈特.里希特艺术大展 | 2008-05-16
- 小叶紫檀价格暂趋下滑 | 2008-05-15
- 2008北京九门爵士周 | 200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