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不只是梁思成的儿子
王隽
2010-10-29 15:51
订阅

王隽/文 每次有人介绍起梁从诫先生,都有固定的模式: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然后才是历史学家,环保志士,“自然之友”的创办人,连他的去世也不例外,版面上其祖父、父母的名字也都一一出现。而事实上,他不只是梁思成的儿子,抛开这个“名望家族”的背景,他的思维和行为与父辈们都因时代不同而有更新、更多样的变化。

他骑自行车去政协开会,被门卫拦在外面;出门吃饭带着一个小布袋,里头是自己的筷子;捡起同行的人扔下车的矿泉水瓶,这些细节构成的梁从诫,是一个不喊低碳口号,却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

梁从诫是学历史的,他本来在大学里教书,做教授,研究历史,写文章,那是一份对文人来说还算合适的工作。五七干校的劳动结束后,他开始做编辑出版的工作,编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到了环境污染问题。在读者的来稿中,他第一次知道乡镇企业以巨大的污染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现状险恶,关心的人却寥寥,这算是后来梁先生投身环保的一个伏笔。
人往往是为心所动。沉寂几年后,梁从诫开始了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他从出版社辞职,去教书,然后又辞职,不再做历史学教授,因为“中国不缺我一个历史教授,但是缺少做环保的人”,着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环保NGO,自然之友。

1994年3月,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梁先生取名为“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从最开始,他就把自己与环境放到了平等的位置,“和环境做朋友,做该做的事”。

“自然之友”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在昆仑山顶烧掉400张藏羚羊皮,为野牦牛队筹款40万支援他们的拯救藏羚羊行动,那是1998年,梁从诫66岁,他登上了昆仑山顶,点了那把火。而在十几年的历程里,梁先生带着自然之友,从保护滇金丝猴到阻止怒江建坝,到继承父母遗志保护北京四合院,有预见性在1997年就建议首钢搬迁到曹妃甸,提案政府治理周口店人类遗址的粉尘污染……经常采访他的环保记者回忆道,那几年,梁从诫老得很快,到2003年,他已经很难像5年前那样上4000多海拔的藏区,身体越来越差。
与其他的草根环保NGO不同,梁先生做了几年的政协委员,也因为有一定的影响力,很多声音能被政府部门听见。2004年,怒江建坝的事件在多方干预下,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温家宝批示“暂停怒江建坝”。虽然不知道这里头有几成功力是NGO的努力,但是梁从诫一直对这样的结果表示怀疑,“如果领导没听到这些声音,怎么办呢?”民间的声音什么时候才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传到上级,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位媒体人在撰写祭文时说,每个人都可以是梁从诫。这是一句通用语,但做起来却太难。梁先生当然也知道做环保的难处,他把这比作“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梁先生说,“不能因为赢不了就不打,就像你知道人总是要死的,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好好活了。”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