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帝国兴衰的气候密码系列之天朝气象(1)
图门巴雅尔
2010-10-22 11:17
订阅
 1  |  2 

图门巴雅尔/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这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描写我国北方物候的一首诗。其实,我国北方历史上的气候远非岑参描绘的那样富有诗情画意。在八月况且飞雪,到了深秋,那就是“水寒风似刀”、“风头如刀面如割”了;至寒冬腊月,则更是“沙口石冻马蹄脱”。不仅天气酷寒,而且飞沙走石:“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这样的气候条件,在我国古代,不时催化着北方少数民族,像洪水一样冲下高原丘陵,奔向土地丰腴、水草茂密的平原大河流域。北中国大地,几度桑田,几度牧场。长城内外,几番征战,几多白骨。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整个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游牧人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

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曾运用广泛的考古资料和文献史料,对我国古代的气候变迁作了深刻全面的研究,区分出了我国五千年以来的气候有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见上图)。他在分析气候变迁时说:“任何最冷的时间,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的趋势。”虽然所谓寒冷期,年平均温度不过此常年低1℃~2℃,然而一个地方的年平均温度降低1℃,就等于把这个地方向高纬度方向推移200~300公里。把气候的变冷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在寒冷期内,我国宜农区与宜牧区的分界——长城线实际上已被推到了黄河以南;而每逢寒冷期,大都会出现北方民族规模较大,次数频繁的南下迁徙,其南下的幅度与气候寒冷程度又大体一致。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的第一个寒冷期是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这时商周与西北游牧民族犭严狁双方互有攻占,战争甚至发生于洛水北岸,可见犭严狁南下的幅度进一步加大了。到了西周末年,中原内地几乎到处都有戎狄居住,西周的统治终于不能在渭水流域继续立足下去,遂迁都于洛邑。

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第二个寒冷期,即从东汉起,气候开始变冷并逐步加剧,到公元第3、4世纪为最冷,以后逐渐减弱。在第二个寒冷期的几百年中,原居住于我国东北、西北的少数民族,从东汉开始,纷纷从寒冷的塞外举旗南下,一泻千里,势如破竹。魏晋时,这种南下活动不仅频繁而且种族繁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五族,旧史中称为“五胡”,所谓的“五胡乱华”即是指这五个少数民族频繁的南下战争。

第三个寒冷期是从公元1000年~1200年,12世纪初寒冷的程度开始加剧,13世纪初寒冷期结束。这一时期,在历史上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挥戈南下,战事频繁的时期。
第四个寒冷期是从公元1400~1900年,其最冷时期大致在1640~1700年。这次寒冷期中最冷的时期(1640~1700年)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也是一致的。

据气候考察资料可发现,气候的寒冷与干旱有着某种联系,即每当频繁的冷空气南下时,常伴有6~7级的大风,造成比较严重的风沙和干旱,这种寒冷与干旱相伴的气候,必然给北方游牧民族带来很大影响。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