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吴敬琏给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8级的EMBA班讲完了最后一课,学员们起立鼓掌。一位学员代表大家赠诗一首曰:“大音希声闻洪钟,大象无形睹真容。八十春秋谱华章,百年风云笑谈中。”
吴敬琏是中欧最早的中方教授之一,早在1984年,国家经贸委与欧共体管理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合作开班,为中国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授课,吴敬琏是学术委员会中唯一的中方委员。1993年,中欧想要把办学基地南迁,吴敬琏拜会了上海市老市长汪道涵和时任副市长徐匡迪,促成此事。在过去10多年里,作为中欧的创院人之一和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他以《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为教材,给每个班的学生授课30学时,课程名称为“中国经济”,这是中欧的王牌课程,也是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目。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没有告别讲台的打算,对他而言,这是他的“战场”。在一次授课中,他对300多位听课的企业家学员说:“我希望,我的生命终结在讲台上。”
在2009年的最后两个月,他奔波于各地,参加了中欧的管理年会、上海的“浦江创新论坛”、浙江的“长三角论坛”等等,与各地的官员和企业家座谈,切磋观点,探讨改革。他依然保持着冷静而理性的思想锐度。
到2010年的1月24日,吴敬琏会迎来80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80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80年。
在一个物质至上、平庸的商业年代,吴敬琏的故事像那只最后的理想主义的风筝,它以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凭风飘弋,任狂风骤雨不能让它断线坠落,无论是光亮或昏暗的天空中,它总是保持着不合时宜的姿态,让人们在仰望中生出别样的勇气。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个有限的人生实在无法穷尽时代所有的秘密,即便聪慧、勤奋如吴敬琏者,也是难免。中国的历史实在太过漫长,自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所形成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传统几乎成了国民性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它的高贵与顽痼一样的深重,打断它,谈何容易。相对于变革的漫长,人生实在太短暂,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吴敬琏在口述史中自称是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往往在现实世界里面,就会变得很悲观。”不过接着他又说,“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可能被打断,它必将曲折而前行。”
在2009年的8月和9月间,他还腾出时间完成了长达20多个小时的长篇口述史讲述。他的记忆力之好令人吃惊,尽管已年届80岁,却仍然能清晰地记起1972年中科院经济所图书室管理员的名字。在那次讲述中,对生命的感恩,对所有朋辈的感念与追忆贯穿了整个叙述,命运将如此多的际遇与冲突涂抹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一个温和的人成长为一个勇敢的战士,让生命以如此充满磨难而纯洁的方式绽放。
吴敬琏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本薄薄的传记也许只展示了有限的一部分。要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要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场景中去。
那是一个天空蔚蓝的清晨,在爱琴海微波荡漾的春风里,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进行着一场睿智的对话。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漫漫的2 400年,可是那思想的光芒仍如海面上粼粼泛动的碎银般的日光,永生永世,总在后世人们举目眺望的视线之中。
这些声音后来被编辑在了一本叫《理想国》的书中,在《何为哲学家》一章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柏:如果好奇能算是爱智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许多荒谬的人物都可以叫做哲学家了。所有爱看的人都酷爱学习,那些爱听的人也不在少数—这种人总是看不到他们参加任何认真的辩论,认真的研究;可是,仿佛他们已经把耳朵租出去听合唱了似的,一到酒神节,他们到处跑,不管城里乡下,只要有合唱,他们必到。我们要不要称这些人以及有类似爱好的人为哲学家?
苏:绝不要。他们只是有点像哲学家罢了。
柏:那么,哪些人是真正的哲学家呢?
苏: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年代,还没有“知识分子”或“经济学家”这些称谓,而事实上,他们辩驳的对象便与本书主角的人生志趣相去无远。80年来,这位名叫吴敬琏的中国经济学家用历经劫波的生命证明,自己是一个“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连载完)
目录
缘起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第一章 改良主义的基因
第二章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
第三章 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四章 新星与“批孙”
第五章 劳改队生活
第六章 顾准之死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第七章 突破口:按劳分配
第八章 改革与调整的“两种争论”
第九章 东欧来的经验
第十章 最后的孙冶方
第十一章 耶鲁求道
第十二章 为“商品经济”翻案
第三部分
护旗的人
第十三章 巴山轮会议
第十四章 单项推进还是整体配套
第十五章 “闯关”失败
第十六章 “吴市场”的由来
第十七章 触破窗户纸的人
第四部分
经世济民(1993~1998年)
第十八章 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第十九章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
第二十章 “放小”放出了大文章
第二十一章 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第二十二章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第五部分
声望巅峰(2000~2003年)
第二十三章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
第二十四章 “一言毁市”
第二十五章 “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六部分
“孤独战士”(2004~2010年)
第二十六章 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之争
第二十七章 受困的“主流经济学家”
第二十八章 中国的改革会好吗?
第二十九章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
第三十章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后记
附录 吴敬琏年表
- 连载四:吴敬琏传 2010-04-02
- 连载五:祖国的陌生人 2010-03-29
- 连载三:吴敬琏传 2010-03-26
- 连载四:祖国的陌生人 2010-03-25
- 3月荐书 2010-03-23